|
|
|
在第一章里,我们讲述了教育的历史形态,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是密切相联的,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进一步阐明影响教育发展变化的社会因素,论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根本属性,指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同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它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延续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起源于劳动。而劳动是在社会集体中进行的。教育是适应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教育和劳动一起成为社会进化的重要机制,使人类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得以积累、获取和传递。教育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的其他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机构和政治、法权思想、哲学、道德、文化、艺术、宗教、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与这些社会因素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定社会的教育不仅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也可以反作用这些社会现象,促进或阻碍它们的发展。教育存在的必然性不因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教育目的、培养规格、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乃至一定社会的某一历史阶段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驳资产阶级否定社会决定教育的观点时指出:资产阶级教育也是由社会所决定的,又他们借以进行教育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 二、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表现为:(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要成为生产力,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马克思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们在劳动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教育能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获得也需要通过教育。(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改进生产工具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劳动者素质高低的标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和创新。劳动者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这种变动并在现代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3)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现代社会中而且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继承和发展要通过教育。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而是担负着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发明都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首先创造出来的。学校通过它的学生把这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迅速地、大面积地推广开去,使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类教育依次有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各有特点。同一社会形态下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也有所不同。如欧洲中世纪前期,教育为教会所垄断,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其后期却出现了摆脱教会统治的城市大学和行会学校。资本主义前期,有反映教育阶级性的双轨制并出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和倾向;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双轨制逐渐消失,教育与生产劳动也得到了更好的结合。 四、教育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指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特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总是统治阶级的教育。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教育的阶级性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为社会公有,教育也就成为全社会的事业。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一定阶级的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针、内容以至方法上便体现了这一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及其思想、观点、心理和习惯。从此,历代剥削统治阶级便牢牢地掌握着学校教育权。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为自己和后代争取获得教育权斗争,并利用教育传播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既是促进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成为自为阶级的手段,也是促进无产阶级革命并为夺取政权作准备的有力措施。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指出,“学校不仅应当成为一般共产主义原则的传播者,而且应当从思想上、组织上、教育上实现无产阶级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阶层的影响。其目的在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教育的阶级性要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消灭阶级的教育,是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特征,也是人类教育的理想目标。 五、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如各民族基础教育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因为在语言中凝聚着民族的心理结构),即母语教学;教学内容大量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学生思想、情操、道德品质受到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等民族心理特征的影响。教育的民族性所应体现的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特点。民族传统中积淀的落后、保守、愚昧的因素则要通过教育的选择而扬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的积垢。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和发展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条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教育的民族性与教育的国际新疆感将使得教育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
本文章共1页 第 1 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