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风采
课程学习
教育案例
资源拓展
名人名言
教育故事
绪论
第一章 教育概念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六章 教育内容
第七章 教育过程
第八章 教育途径
视频导学
教育电影
教育专题片
教育改革专题
教育网站
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
课程学习
绪论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一章 教育概念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四章 教育制度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六章 教育内容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七章 教育过程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第八章 教育途径
学习目标
关键词
知识点
学习内容
知识拓展
问题讨论
名人名言
参考资料
课后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所谓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精华则有待发扬。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来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首先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所以任何教育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了筛选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传播、传递的文化总是一种优势文化,即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多种文化观念相冲突的历史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更为重要。如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观念中,除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化观念外,还有封建主义的文化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观念,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但我们的教育,不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传播、传递的文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并通过社会中对先进人物的评选,学校中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和“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或“优秀共青团员”的评选,来保证这种选择的方向性以巩固其成果。
另外,教师在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经过了文化选择的教育内容,还只是“文化源”,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教师个体文化在其中起着“过滤”、“变通”、“重组”的作用。正如列宁所说:“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和良好的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育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
最后,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净化”、“提升”了的文化环境,它是教育对文化选择的结果,同时它又强化着这一选择。也就是说,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在客观上具有净化—提升文化的功能,这也是符合文化的创造者、承继者——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的主观目的性的。
(四)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其内在的循环加速机制:思想革命——政治革命——教育革命——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便是构成这个内在的循环加速机制的几个环节。科学的兴旺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需要有适合于科学兴旺的文化氛围,如思想的自由、解放与活跃,政治的民主,教育的普及与发达,生产发展的需要等。
教育在这个文化进步的循环加速机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保持和发展着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积极成果,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普及于人民,并造就出杰出的科学人才和产业革命的劳动大军,而这些又成为推动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的能动力量。反过来,科学革命与产业革命又将进一步促进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教育革命。它们互为因果,结合而成一个开放的、向前发展的循环链。
教育之所以是文化进步内在循环加速机制的一个环节,就因为它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文化不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是人类利用自己智慧创造出来的。换言之,人是文化的承继者、文化的创造者。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不断地更新与创造文化。教育通过传递已有的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与“文化化”,并培养、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和更新。也就是说,通过教育,把人类已有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具有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并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创造能力(如音乐、绘画、文学、哲学等的创造)。新的一代,通过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占有人类全部文化的精华,然后即可站在前辈人的肩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的手段,不仅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文化繁殖”、发展文化的功能。一般说来,一个人受的教育愈多、愈好,占有的人类精神文化的财富也就愈多,创造、发展文化的能力也就愈强。而一个民族,教育愈普及,教育的质量愈高,文化发展的速度就愈快,文化水准也就愈高。这也是因为,教育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能动要素,是文化发展循环加速机制中的一个内在环节的缘故。
也由于教育具有传播—交流的功能,从而也就使教育具有了发展、更新文化的功能。因为,文化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来源于交流。正是由于交流,使得各本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挑战,从而激发出了文化创造的生机,使得各个文化得以能够吸收其他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也正是由于交流,使得各文化处于不断的分化与重组之中,日益趋向一种最优化的组合——即交流使得各文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多元化总是优于单一化,因为多元化包含了各单一化的优点,而避免了它的缺点(退化与僵化)。
文化交流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如贸易、战争、移民等等,然而教育始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随着历史向现代推进,学校教育在文化交流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通过外语、外国文学艺术、外国思想史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和更好地理解、鉴赏外国的文化成果,并自觉地吸收这些文化中的精华,这就起到开阔视野、提供文化创造能力的作用。
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虽不像教育传递—保存的功能、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那样直接,然而它却是从上述功能衍生而来的,同时也是上述功能的一个深化。
本文章共3页 第
1
2
3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