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除了与生产力、政治制度、文化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例如使受教育者从感知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东西,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这种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以身作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如果不了解教育自身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 2.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如尊师爱生,大、中、小学分段,语言、文字、文法、修辞的教学内容,讲述、谈话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在以前的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 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政治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而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如在社会足以初级阶段的社会里,还残存有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认识了教育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便可以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革教育中那些不适宜的东西,促进政治的发展。 由于教育具有上述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来考察,还应注意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种不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上的一些作法,或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对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视而不见,横加干涉,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也是不利于政治、经济的,因而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时代的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分不开;在新的政治制度条件下,与旧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绝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需要改变;新的教育思想,也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条件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看作是绝对独立性,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