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应当说,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任何崇高理想,任何道德义愤,对此都无济于事。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三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趋于没落的时期,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也成了人的发展的桎梏。这时的教育,主要是为了维护和稳定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不仅不能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成为摧残、扭曲人的个性的工具。但是,这些情况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人们会听任社会摆布,放弃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追求。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都关心人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问题,竭力阐述他们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想就是证明。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分歧是与上述情况有关的。个人本位论者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而延续。例如卢梭,他在教育目的论和人的本质观上所持的抽象人性论观点固然是错误的,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笼统地把个人置于社会之上的观点也是片面的,但是,他看到了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同人的发展的矛盾,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的落后、腐朽,尖锐地抨击封建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束缚、摧残,要求尊重人的价值,给人以发展的自由,则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无可非议的。一些个人本位者的可贵之处也恰恰在于他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培养人的职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的人因为他们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就予以全盘否定,殊不知否定了教育的发展价值也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肯定教育的发展价值,而在于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
  社会本位论是同19世纪中期以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和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相联系的,它对社会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唯物史观的高度,如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A.Comte,1798—1857)就用道德观念解释社会现象。但是,社会本位论者主张从社会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当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乐意为社会作贡献,则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是他们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反对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个人的发展和完善,这就有失偏颇了。特别是他们中的趋向于国家主义的一些人,如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1854—1932),全盘否定个人价值,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意义;国家的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的公民,这就走得更远了。实际上,这是以国家、社会的名义抹煞个性,否定人的主体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国家的公民与上帝的信徒、君主的臣仆实质上成了同义语。可见,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都有片面、错误之处,也都有合理的因素,对他它应该具体分析,批判地吸取其合理的东西。
  第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马克思联系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考察了人的发展,根据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由此决定的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的同关系,把人类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大形态(阶段),即最初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第二大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第三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他科学地预测人类社会必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并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实现了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使个人得以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首先,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将极大丰富,私有制将彻底消灭。这时,个人与他人组成联合体,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其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极大减少,自由时间将相应增多,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再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者将从旧式分工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劳动将成为真正自由、自主的劳动,从谋生的手段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成为教育的目的。
  今天,我国社会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但这还要走很长的历史道路。我们不能不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决定我们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满足人民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根本出路则在于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从而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进行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可见,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看,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章共5页       第 1 2 3 4 5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