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二节 教育目的观概览

  我们以为,20世纪持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流派大致有实用主义教育、学科结构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等。需要说明的是,实用主义教育究竟是属于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抑或两者都是两者都不是,这可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实用主义教育在根本上是属于科学主义性质的。鉴于实用主义教育是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教育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教育思想流派,而且其思想内蕴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故以下对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分析将主要围绕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来展开,同时兼顾其他教育思想流派。
  (一)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理论基础
  1.强调事物的变化性
  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这一科学命题,是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教育所强调“图式”、“同化”、“调节”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可以说都是以变化为基础的。新行为主义采用“刺激—反应”这个公式,认为凭借“刺激”和“反应”就能预测和控制行为的发生和变化。斯金纳(B.F.Skinner)认为“人性”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够随意地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实用主义认为:变化是实在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是永久不变的;世界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人性是社会的和生物的,是高度易变和可塑的。可见,实用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哲学基础上是针锋相对的,属于科学主义性质。皮尔斯(C.S.Perice)的实用主义观点是以物理学和数学为方法论依据的,杜威(J.Dewey)的实用主义观点是以生物学为方法论依据的。相信实在是变动不居的,使得实用主义比实在论和唯心论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世界变化和当代大事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倡导者们全力集中于研究事物的变化,把变化视为世界的本质特征,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可以表明实在是受一种包罗万象的预先设计好了的计划所控制的。
  实用主义的领导人还十分认真地致力于把进化论的自然主义扩展到人类、道德和社会领域的研究中。他们认为,人类、道德和社会与物质世界不断变化的原理一样,也是持续变化着的,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有机体,人的本性是生物和社会演化的产物。他们还认为,价值观是相对的、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和永恒的价值原则,一切诸如道德和美学的价值准则都很容易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变化,因为价值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以物质的本性为根据的。实用主义坚持从文化的意义上给真、善、美下定义,认为不仅没有一种绝对不变的价值准则,而且也没有一种在任何情况下人人都必须遵循的价值准则。
  2.强调事物的有用性
  科学主义之所以重视、崇拜科学,其直接动机就是希望从科学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有用性,而科学本身也的确内含有巨大的有用性。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史,可以说,有用性的需要是科技高速发展最巨大、最持久的动力。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在于满足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如物质生产的需要、政治实践特别是军事活动的需要、包括哲学世界观和文化教育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变革发展的需要。其中,满足物质生产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最强大的动力。现代自然科学也以其多种社会职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社会的一切过程和现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强大的动力。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所以不断加速,就在于科学技术巨大的有用性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
  按照实用主义的观点,科学即真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有用,因此科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有用性。实用主义的独特风格主要体现在,它强调立足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在詹姆斯(W.James)看来有用便是真理。杜威认为,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用,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育目的的适应性
  教育目的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二是教育目的要适应人的变化发展。其目的,就在于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按照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之所以是变化的,首先就在于教育最终为之服务的社会(应该说,科学主义教育更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者说,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在于教育直接为之服务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目的是变化的,但变化的依据是社会和人的变化,因此,教育目的只能在不断适应社会和人的变化中变化。
本文章共7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