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二节 教育目的观概览

  顺便指出,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除上述三个基本特征外,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特征。只不过,不同的科学主义教育流派对职业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重经验、重操作、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教育把职业技术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看得相对高一些,认为它们是所有受教育者必须接受的教育;重理论、重智力、重学术的要素主义教育对这种教育的地位就看得相对低一些,认为它们只是英才之外的一般受教育者所应接受的教育。
  至此,我们也对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作了一个大致的概括。科学主义教育是在与人文主义教育的激烈对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它动摇了人文主义教育延绵数千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为20世纪世界教育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科学主义教育颠覆性地切中了人文主义教育空疏无用的致命弊端,使教育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上。然而,科学主义教育却过分夸大了科学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自身发展中的作有,没有或较少看到科学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消极性。同时,它也过分夸大了科学在教育目的决定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科学主义方法论对思考人的发展问题和教育问题的作用。事实上,贬低乃至排斥精神和道德的物质中心主义和科学至上论,时常使科学主义及其教育陷入困境和被动。历史表明,科学与科学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局限,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到。纵观20世纪,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上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较量构成了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夸张一点说,20世纪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多多少少伴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碰撞的弦外音,任何重大教育改革都难以回避或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命题。
  但是,科学主义及其教育与人文主义及其教育既然有对立,也就必然有融合,从另一个角度或层面上看,科学主义及其教育与人文主义及其教育在20世纪也不断呈现出相互接近乃至相互融合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了科学人文主义的哲学社会观和教育观。其实,严格说来,20世纪既没有纯粹、绝对的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也没有纯粹、绝对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道理很简单,它们都不可能在现实教育中存在。我们尽管在根本上把实用主义教育划归为科学主义教育范畴,但它也融入了不少人文色彩,以致一些学者还把它归入人本主义范畴。存在主义教育是典型的人文主义教育,但它并不反对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只不过认为,这类“专门化的学科必须跟人文学科同时学习,而专门必须尽可能多的人性化。人必须是他的专业的主人。”我们之所讲这些,就是为了要说明,科学主义及其教育与人文主义及其教育不仅有对抗,也有融合。融合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科学人文主义与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三、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什么叫科学人文主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对“科学人道主义”的解释值得参考。该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的充实。”简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的价值为方向和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相互协调和补充分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科学人文主义在教育中的反映。它的内涵,亦可借用《学会生存》中的一段话来作一初步说明:“……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认为基本的问题是: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儿童、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帮助个人不仅控制自然力和生产力,而且也控制社会力,从而控制他自己、他的抉择和他的行动;最后,要使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类建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促进科学的发展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任何教育行动都必须把重点放在下述两点上:一是‘科学人道主义’;二是‘把科学运用于实践和具有工作。’”据此,我们把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理解为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同样可以说,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既是科学主义的,又是人文主义的,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目的。这种新型的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潮,但并没有形成若干独立的、有代表人物和系统主张的教育思想流派。因此,以下的分析只是我们对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基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因素,人类诸多问题的解决正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进步。首先,现代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人类已越来越多地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了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许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并预示了广阔的前景。其次,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灾难性问题的解决,虽然有赖于人文觉悟的提高,但在手段上则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例如,人口危机的解决离不开节育技术的发展;生态和环境危机的解决离不开生态与环境科学的发展;等等。再有,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变革,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支持。现代科技正在越来越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当今及未来教育必须以科学技术教育为基础。
  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也是教育目的观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的一个直原因。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冷战”的结束虽使战争的威胁大大减少,但由于各种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各国仍将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展开新的全面竞争,特别是在产品市场和国际政治地信方面,竞争将日趋激烈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竞争,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然而,当今及未来国与国之间的几乎一切竞争,都要以科技实力作为基础。为了赢得竞争,许多国家都对科学教育寄于厚望。美国教育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于1989年提出了著名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报告开篇即写道:“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将发生迅速的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闻对变化做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总之,无论就科学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而言,还是就国家间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以及科学在这种竞争中的作用而言,教育目的观都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本文章共7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