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主要有: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这是新中国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是有关教育目的的规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当时,人们把这段话简化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作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这是关于义务教育性质和目的的规定,同时也涉及我国整个教育的目的。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九十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部关于教育的根本大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难看出,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看,它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不是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寄生虫,也不是供剥削阶级驱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人们不论分担什么社会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这既是个人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个人为他人、为人民作贡献的形式。只有诚实地创造性地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我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消失了,但本质差别和分工还将长期存在。教育目的中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这本来是很明确的。但是,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劳动者”被曲解为只是指体力劳动者,知识分子则不仅不是劳动者,而且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成为被改造甚至被专政的对象。这种极“左”的思想与实践,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这个缘故,有的人不赞成再提“劳动者”,主张用“建设者”一类提法代替“劳动者”。我们认为,教育目的的表述是用“劳动者”还是用“建设者”,当然是可以讨论、可以权衡的,但有几个问题必须明确。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教育目的的表述即使不用“劳动者”的提法,但“劳动者”所包含的精神不可丢。毛泽东在提出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的时曾有一段解释性的话。他说:“要提倡勤俭建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这段话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直到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在部分青少年学生中滋长着一种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在学习上,害怕困难,缺乏兴趣,只求混一张文凭,不求增长才干;在生活上,向往高消费,讲排场,比阔气,图享受,不珍惜劳动成果;在职业选择上,追求实惠,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特别是不愿意做体力劳动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存在学生流向问题。中小学生一心想上大学,大学生则只想进大城市,上大机关,或出国留学。显然,这种状况与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极不相称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使全体青少年学生懂得,用辛勤劳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立志做社会主义的自觉的劳动者。

本文章共7页       第 1 2 3 4 5 6 7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