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第三,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教育目的。阶级社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话题。赫尔巴特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个最高层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品性。品性在心理学上相对应的是性格。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他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4]
  为什么他把品性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呢?至少有两方面的理由:一方面,道德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否则,我们就可能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人,这种人必然违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危害。另一方面,对个人来说,能力发展是有限的,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切能力上得到和谐发展。但是,个人的道德发展是无限的,在一切人身上都能培养理想的品性。它又称为必要的或间接的目的。
  从他的道德教育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内心自由、完善、法权、正义、公平、理性等。这种道德要求又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呢?我们知道,封建贵族阶级的道德要求是顺从,宣扬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而自由、平等、博爱、法权、理性等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口号。因此,赫尔巴特的道德观念在客观上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心声。这是与当时德国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对立的,也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得不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2.教育目的统一性
  在赫尔巴特的眼里,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的,教育目的体现出多样性。但是,他又认为,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
  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2]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
  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二、教育目的论的特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
  现代教育派曾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忽视儿童的需要,以教师为中心。其实,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目的时不仅没有忽视儿童,而且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这表现在:第一,重视儿童广泛的兴趣。赫尔巴特在从事家庭教育时就注意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普通教育学》中,他所说的可能的目的也在于培养匀称的多方面兴趣,以适应未来成年人的需要。第二,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儿童未来生活的需要。在他看来,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生活。他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在当时的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和经济发展还比较缓慢,未来的生活似乎是可以把握的。正如他自己提出的:“对我们来说,问题仅仅在于:我们能否预料未来人的目的,替他早一点把握这些目的,并为他追求这些目的,这样他总有一天将感激我们?假如是这样,我们便不需要其它各种进行教育的理由了”。[2]第三,重视儿童的个性,但没有迁就儿童。赫尔巴特认为,学生是个别的人,“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的、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2]因此,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作出发点。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让个性具有的鲜明的轮廓明显地显露出来。他论述了个性与多方面性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个性应该广泛地与多方面性融合起来,统一在教育目的的各成分之中。
本文章共4页       第 1 2 3 4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