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赫尔巴特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40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正在酝酿之中。特别是1830年以后,受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德国的舆论界发生巨大变化。普鲁士威廉三世政府严密控制舆论和学校。赫尔巴特的资产阶级教育学说,也是在普鲁士君主政府严控之下的。1806年,在《普通教育学》问世时,他曾感叹道:“我可怜的教育学已不能提高它的声调了。”直到30年后,他仍感到他的教育理论和学说没有得到公平的评论。可见,他的政治立场并不是反动的,更非“德国容克地主贵族阶级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人物”。 但是,像黑格尔和歌德一样,赫尔巴特也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他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有一段相似的经历,即曾作过贵族或富翁的家庭教师。依附过豪门世家使赫尔巴特沾上了浓厚的“庸人气味”。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他不敢大胆地表露资产阶级的呼声,更不敢提出培养反对封建专制的斗士的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赫尔巴特曾担任普鲁士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大学教授等职务就冒然断定他政治上是反动的。列宁在评价与赫尔巴特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时曾经指出:“黑格尔本人虽然崇拜普鲁士专制国家,并担任柏林大学教授来为这个国家服务,但是黑格尔的学说是革命的。”[8]这个判断值得我们在评价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时参考。 其次,我们在分析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时,不能脱离他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也不能简单化地从哲学上的唯心与唯物或政治上的进步与反动来推断他的教育思想的进步与落后。从整体上看,赫尔巴特的政治态度趋于保守,这一点在他论述教育的间接目的时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是,教育现象有它本身的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一般也有其相应独立性。哲学上是唯物的,政治上是进步的思想家不一定能得出对教育的正确的认识。反之,哲学上是唯心的、政治上是保守的教育家也不一定不能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得出正确的观点。认识教育真理,揭示教育规律,并非天然地完全属于唯物主义者,唯心论者也可能揭示一些教育规律。反映了教育规律的认识,可能会不受政治或在哲学上的限制。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政治或哲学思想中去讨论教育思想,把教育家与政治家和哲学家混同起来。赫尔巴特论述的三个层次的教育目的,如果剔除其时代的局限和个人认识上的弱视,在培养目标的基本方向上反映了一定的规律,对我们今天教育目的的制定仍然有参考价值。 再次,评价一个教育家的主要标准是其教育理论或实践在教育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评价一种教育学说,应该分析它的科学性以及为教育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它在教育实践上起了什么作用。赫尔巴特一生努力创建科学教育学体系,教育目的论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教育思想发展还是实践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在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比较突出地表现为:第一,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论述教育目的。这一出发点本身与现代教育派是一致的。第二,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赫尔巴特创立了世界近代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丰富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他的教育理论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双翼,这两个方面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同时,他的教育目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管理理论、道德教育论和教学理论之中。他曾经对自己的思想作过这样的总结:“教学形成思想之环,教育塑造性格,离开前者,后者就不存在。这些包含在我的整个教育学概要之中。”[6] 毋庸讳言,从理论上看,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中存在不少错误,也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如他的思想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害怕人民革命的软弱性,并充满着思辨的和神秘的性质。从实践上看,在他影响下的传统教育派在教育中确实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发展。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赫尔巴特去世后,他的信徒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因此,赫尔巴特学派的做法未必都是赫尔巴特的本意。 杜威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批判正是针对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弱点提出来的。我们看到,尽管杜威大力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但是,杜威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杜威的有些观点,如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兴趣等,赫尔巴特实际上已经提出,只是没被传统教育学派坚持或注意而已。因此,在教育目的论上,赫尔巴特的思想并不是与现代派截然对立的。
参考文献: [1]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28-729.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264,38-39,48,35,41,45,43,39. [3]麦丁斯基.世界教育史[M].50年代出版社,1952.373. [4]赫尔巴特.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A].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9-260. [5]Frederick M. Binder.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WestemCivilization: selected readings[C].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72.317. [6]Paul Monroe. A text-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M].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29.709,63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34. [8]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A].列宁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8 原文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
本文章共4页 第 1 2 3 4 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