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类为什么而教育?为让海个人能识字与算数?为了替国家培训合乎规格的种种人才?为了受教育者个人获得成功与幸福?或者兼有这一切且还拥用有更为隐秘的目的? 回顾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年历程,也可以视之为一个教育目的不断提升、替换、由简单到复杂演化的过程。而当前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与沉病,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教育目的悖错、迷乱的结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书于上个世纪上半叶,译介于1949年之前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演讲论文集《教育的日的》,虽然出书距今已近百年,却似乎是针对当前的中国教育而作。学习这本书,确能帮助我们拨开当前教育在民族生存、就业与升学压力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等多重因素牵扯下扑朔支离的迷雾;同时,我们还将发现,中国教育在百年之后重夏了当年英美的教育问题,然而我们理论界、思想界的反思,却仍未达到他们当年的高度。 薄薄的不足200页的《教育的目的》,共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义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六篇演讲论义,同时附录了怀特海的《自述生平》与《主要著述目录》。它既涉及了大学教育、技术教育等特定领域的教育,又对作为教育的目的及其规律等元理论进行了深邃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一文自始至终围绕着一个核心:为理解当下的生活而教育。文章批判了把头脑视为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的观点,批判了传授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作者称之为“呆滞的思想”——的教学,并声称“使人类走向伟大崇高的每一次知识革命无不是对这种呆滞思想的激烈反抗”。进而提出了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务须透彻”。但是如果不阅读原著,不联系此两条原则产生的根源与背后的思考,仅这两个词条是很容易使人望文生义,得出相反的结论的。因为与我们当前大多数老师渴望获得简单的教条相反的是,作者在文中很尖锐地批判了教育理论的简单化倾向:“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你可以肯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写出一本具有真正价值的教科书,就会有某位评论家说这本教材很难用。这种教材当然不容易教。倘若容易,就应该将它付之一炬,因为它不可能有教育的价值。”同样,教育实践也是“一种掌握种种细节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一分钟,一小时,日复一日的循环。企图通过虚幻的方法做出高明的概括,学习上绝无此种捷径”。 作者批判了现代教育由于分科而导致的知识支离破碎,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弊端,提出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一种整休的生活智慧。,他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现生活这个独特的统一体,而是教他们代数、几何、科学、历史,却毫无结果。 即使是在工业化成为时代需要的那个时代,作者也已经清晰地提出了个性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可能有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而统一程序的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现代的丑陋不堪的作品。他清醒地认识到,“在专为一种广博的文化而设计的课程中为专门化(个性化)留出余地似乎是矛盾”,但是,他仍然坚持认为,人类天生是一种个性化的动物,在教育中排斥个性化,就是在破坏教育和生活。进而,作者对统一的校外考试进行了批判,认为它正是扼杀个性,破坏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教育的节奏》一文同样容易被今天的读者所误读,因为这里作者提出的“教育的节奏”,与其说是一种操作的方法、程序,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模糊的,作为实践的教育必须对之抱以敬畏的心理认知规律。怀特海认为,所有的教育(学习)都由三个相辅相成、不断重复、交叠、循环的阶段所组成: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的浪漫阶段,指的是事物未以清晰的结构呈现,而以混沌的面目出现在学习者面前,学习者通过想象等浪漫的方式与之游戏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精确阶段的必由基础。而精确阶段则是对浪漫阶段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活跃而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排列的阶段,同时,它需要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以促进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对浪漫阶段的一般内容作出揭示和分析。而综合阶段则是掌握系统知识后的复归浪漫,相当于哲学概念上的综合,它同时又是下一个浪漫的起点。怀特海认为每一堂课,每一门学科,甚至人的一生,都是由这三个阶段不断交错重叠着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