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RealPlayer 10.0
MediaPlayer 9.0
Adobe Reader 7.0
CajView 6.0
FlashPlayer
试论教育过程的本质

                    张英辉
  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做过各种各样的解说。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称:“修道之谓教。”法国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19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是“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准备”。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一反传统认识,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递促使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到激活状态,从能力较低到能力较高,从一个出生时软弱无知的个体到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也就是说,教育要通过自身特定的活动形式——教育,特定的活动场所——学校,特定的活动人员——教师,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理论、技术、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从两个方面表述了教育是什么。“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这两个意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阐明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施行的以发展受教育者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活动,活动的延续与展开即为过程。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它的动态形式是一个发展人、塑造人的过程。社会上任何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因素,只有统整到教育过程中,才能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所有的教育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所有的教育规律,所有的教育效果,无不通过教育过程体现出来。这一切如果离开了教育过程,培养人的教育实践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般来说,任何教育活动都由6个要素构成,这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教育环境。所谓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教育内容传授给教育者的活动。教育由活动所引起并通过活动去完成。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加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过程的本质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去认识。
  1.教育过程是一个施教与受教的双向活动的过程
  客观地说,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统一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传授与接收过程。历史上有两种观点把教育过程视为单向过程,行为主义者把学生当成机械的个体,把学习看作刺激———反应过程,把教育过程中学生行为的变化单纯归结为外部刺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不过是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提出“学生中心教学法”,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技能,不在于他的课程计划,不在于他的视听设备,不在于他采用的程序教学,不在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在于图书馆的丰富……,”关键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具有“自我实现”的力量。罗杰斯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把学生完全看成是一种“自变量”,看成是决定教育过程的单一主体。教育理论上的“学生中心论”,其心理学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是从不同角度把教育过程当成单向的过程,以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不适当地夸大某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教育过程理论,把受教与施教看成是教育过程展开不可缺少的要素,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无论施教一方,还是受教一方,都是共同具有双向的影响和制约功能。教师的教育过程,既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也要有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受教与施教的共存和平等协作,积极的期望和交往的严格选择与设计,使得教育过程能够在彼此联系的正确协调中存在和发展。
  2.教育过程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教育过程运行的目的。因此,认识教育过程的本质便离不开人的本质的研究。人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人的发展过程是人从出生的生物实体向出生后的社会实体渐进发展的过程。任何教育过程都是在社会规范下,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据去发展人的身心的过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体现者,他的活动反映着社会需求,他对受教育者施加的任何影响都与社会密切联系着。
  然而,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者在施行自己的教育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需要和个性特点,要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去认识,受教育者不仅有自己的认识方面的素质基础和个人特点,还有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情感、需要。这些都反过来制约着教育、教育活动的进行。
  就教育过程的完成来说,它是社会需要的实现,但就教育过程的进行来说,则必须考虑个体的需要和特点。二者的有机协调与统一,才能实现教育过程中的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的社会过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教育过程所实现的个体社会化的具体表现是: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吸收而形成社会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社会生活目标,承担社会责任义务,获得社会群体赞许的社会行为,最终成为社会一员。
  因此,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是教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作用,也是人的本质实现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3.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协同统一的过程
  教育过程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空间上的并存,而且是彼此的相互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教育与自我教育两种活动及其目标的同步达成。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首先是教育的结果,然后便转为自我教育的力量受教育者最初就是完全作为一个少知少能的被动的个体而参与教育过程的。但是,人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逐渐完善起来的自我调节系统。经过一段教育之后,教育者不仅使受教育者身心由贫乏走向丰富,而且使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和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并转而作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使传授、学习和受教育者自身都获得了新的性质,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受教育者发展至此便由被动的教育客体逐渐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因此,教育过程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互促进、提高,最终达成目的,使教育过程完成一个周期使命走向一个新层次、新周期的过程。辩证的否定,使一个特定的教育过程不断解体,又不断产生,在原有过程的基础上不断孕育出新的需要、新的使命,形成一个新的过程。
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结果。
  4.教育是一个内化与外化交替递进的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
  内化与外化是又一对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和关系。所谓内化,即个体将来自于外化的各种影响和动作行为通过认知和动作行为定向的结构性改组转化为自身的德、智、体等素质的过程。相对于内化而存在的外化,是指个体将已纳入主体个性结构的各种素质反馈到主体与外部交往的过程之中。
  因此,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来看,教育过程就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过程,循环不是同一水平的周转,往复不是同一内容的重复,由此而推动教育过程递进上升。内化是目的、内容,外化是手段、形式,内化通过外化表现出来。没有外化,内化毫无价值;没有内化,外化则无从谈起。所以,教育过程是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外化统一实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过程也就是教育者将一定外在的教育向受教育者主体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个体身心发展达到社会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文章来源:《长春大学学报》,2001(6)

本文章共1页       第 1  页
制作维护: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Copyright 2007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