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曹胜高

【基本信息】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3.1
职  称   教授
单  位   文学院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办公电话   0431-85099530
传  真   0431-85099685

【个人情况综述】
  曹胜高,汉族,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学研究院,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2008年起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1年起任博士后合作导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全国优秀科普专家;吉林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聘时事评论专家;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长春青联委员。

【学习工作简历】
1989.8-1992.6 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
1992.9-1996.6 河南大学中文系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1996.7-1998.7 河南省伊川县白沙二中任教
1998.9-2001.6 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1.7-2002.7 陆军导弹学院二系讲师(现役)
2002.8-2005.6 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学研究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役)
2005.7-2008.12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副教授
2009.1-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
2009.3-    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009.7-2009.9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合作研究
2010.10-2012.12 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

【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乐府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赋学会理事;
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长春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
长春市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长春版语文教材修订指导委员会主任;
《世界文学研究》编委;
《古代文明》编委。

【教学工作】
已开设的本科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通论;国学基础;中国诗歌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玄学与文学;骈文研究;宋词研究,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解析。

已开设的硕士生课程:
国学通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中古文学研究;四书讲读;古文献研究专题。

已开设的博士生课程:
文献专题研究、文学专题研究。

【主要科研方向】
1、中国文学与文化
2、中国文学批评史

【主要科研项目】
1.2005-2006,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叙述形态研究”。
2.2006-2010,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赋与两汉史料比较研究”(06JC75011-44001)。
3.2007-2011,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校内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学演进子课题“中国古代的社会整合、文化转型与文学演进”。
4.2008-201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代社会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学变革研究”(08CZW011)。
5.2009-2012,主持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两汉的帝制建构、思想融合与文学演进”。
6.2010-2012,主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国学通论”课程建设项目。
7.2011-  ,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核心课程“周易研读”课程建设项目。
8.2011-  ,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教育系列教材“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与疑难问题解析”建设项目。
9.2012-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12YJC751005)。
10.2012-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
11.2013-  ,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乐经》与中国文论的建构”(NCET-12-0821)。

【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教材与文化读物(独撰及第一作者):
《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2012年第2版。
《中国的修养》,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国学之道》,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版。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08年第2版。
《汉赋与汉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图说儒家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独撰及第一作者)
《心源论与中国文艺美学的本原建构》,《哲学与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2013年第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元明宗唐论与师心说的理论省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演进》,《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士的演进与殷周文化之转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当前道德困境与文化的社会属性》,《长白学刊》2012年第1期。
《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2011年第2期。
《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4,5期。
《中晚唐商禁松弛与庶民文化的兴起》,《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理论反思》,《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反玄虚思潮与两晋文风之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论两汉玄学思潮的萌芽》,《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中晚唐“开教坊”与曲子词的繁荣》,《中国诗歌研究》第7辑。
《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2日 、《新远见》2009年第12期转摘)。
《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
《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价值取向》,《南都学刊》,2008年第5期。
《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2008年12月。
《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
《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
《论先秦天人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美术观察》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
《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第4期。
《论〈天问〉的原创意图》,《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摘报》2006年8月20 日论点摘编。
《东亚文化之特质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长白学刊》,2006年第1期。
《论元杂剧叙述口吻的确立与成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 3 期列入“中国文化”要目辑览。
《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2年第3期转载)。
《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鉴定成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代社会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学变革研究”,鉴定为优秀;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汉赋与两汉史料比较研究”,成果免于鉴定。

【获奖信息】
专著《汉赋与汉代制度》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届社科成果特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第二次优秀成果奖。
教材《国学通论》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科成果一等奖,吉林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图说儒家文化》获2012年度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第十四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
《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专著《六韬鬼谷子译注》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六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专著《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科成果特等奖。
专著《汉赋与汉代文明》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八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2003年度北京大学光华奖。
2000年兰州大学世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一等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