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1、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2、关于文化的定义,中、西方学者主要有哪些概括,请简要说明?
①当代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共用。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②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在《文化概念:一个重要概念的回顾》中说:“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括显型式样也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③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文化的涵义是很广泛的。
④蔡元培在湖南演讲《何谓文化?》,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事。
⑤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梁启超在《中国文化史目录》中,指出文化包括朝代、种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国际关系、饮食、服饰、宅居、考工、农事等,认为文化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
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自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它包括旧石器时期(此时属传说时期)。在茫茫中华大地上,活动着一大人种,即蒙古人种(前已述及,所谓人种西来说,是缺乏依据的)。经历100多万年的采集和渔猎,我们的初民开始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中国已无疑成了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在我国黄河、长江有众多初民生活的遗址被发现,说明中华大家庭并非是所谓“西来”的。
第二,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所谓“轴心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首先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记录下大事及多种思维的结果,无疑是人类的巨大进步。由于有了文字,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影响万代后世的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这些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概念、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以及阴阳、道器、有无、理气等范畴,并且在诸子辩难、百家争鸣的时代已张扬展开,在这一时期象形会意的文字、诸子思想、宗法伦理已臻完善,并对后代开始产生其深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开始使用青铜器。这是一种铜锡合金,块范筑法的器物,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是,它优先应用于生产工具。作为祖先崇拜的天、地、人三大祭祀活动,在此时已经成立了定势,它形成了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的一种宗法制。
第三,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公元220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这一时段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在这一时期里,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层面都已固定,如度量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教育模式、户籍控制、官吏的铨叙都有一定规范;经学和史学体系有了一定范式;集权制已经形成,儒家文化已被经学化、官学化;各王朝的家天下制度已经肇始。
第四,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是胡汉、中印文化的融会期。历史上的“五胡乱华”,促成了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向东南推进。
第五,唐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在此期间过去的领主庄园经济已经渐趋破产,地主—自耕农经济逐渐定型,逐渐推进的两税代替租庸调,使传统的赋税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法。唐末宋初,“实物经济”式微,货币(纸币)大量流通,城市已由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于活跃,反应市民生活及情趣的小说、戏曲,在内容及形式上都别具一格。如果说,汉赋、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成中国文学主流脉络,那么中唐以后俗的一脉(如戏曲、小说等)便由潜渐显,此一阶段的宋明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
第六,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清代,由于国家内部压力和外力的冲击,渐使清末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转型,东南沿海成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而中华民族在空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在新崛起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现代民族转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持续两千年的君主制体制,开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由于新型工业文明的诞生和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面临着千年未有的巨变,但是,所有的这些转变无论在时间范围内还是空间范围内仍在进行中,而距离转变的完成还将有很长的距离。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自测习题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