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中贵和】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和同之辨”。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把对“和”与“同”的不同取舍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表现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
  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在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人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对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容忍和吸收,都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事实。尽管其间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中国文化在名种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碰撞下,逐步走向融合统一,表现了“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差系,包括君臣、父子等伦常关系,也包括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有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维护自己民族独立的同时,不主张向外扩张,用武力去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总的说来,以中为度,中即是和,是儒家和谐观的重要内容。“和”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汉代以后,历代思想家都认同这种观念,继承并努力实践这种观念。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还是主导方面。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这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_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内圣外王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