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十二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又称四季。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却只有春秋二时,后来历法日趋详密,便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在先秦的有些典籍中,四时的排列顺序不是后来的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古人除按春、夏时又细分出“孟、仲秋、冬将一年分为四时外,后来还将每一季分为三段,并按夏历的12个月,依次命名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很重视四季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就是从农业生产的几个重要环节说的。四季的划分大致是以当时中原地区平均气温为准,如果从各地实际温度来看,南方北方四季的长短和温度是不尽相同的。
农历所谓月,是指朔望月,即以月相的圆缺周期作为一个月,也就是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其平均长度为29日12时4分2.9秒,所以农历的月分为大月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阳历的月和月相没有联系。大月31天,小月30天)。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二十四节气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