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岁时节日就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与特定的周期性时间相关的,被赋予一定社会文化意义的日子。岁时节日的起源,与天文历法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已经介绍了历法的起源和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知道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对安排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以固定某一天为标志的,这就使一些日子从三百六十天中凸显出来,具备了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岁时节日的雏形。像清明这一天,据《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本与物候的生长有关,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联系上相关的历史文化事件,增加了很多的风俗活动,如祭扫、踏青、打马球、插柳等,使之成为具有纪念性意义的节日。
其实,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日期的选定,是有期规律可循的:一是与二十四节气重叠的,像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因为这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气当天,人们都会举行一些活动。如立春时,历代都有迎春、鞭春的习俗。二是各季各月的朔日和望日,朔日为每月初一,像元旦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早的节日;望日为每月十五,很多节日都取这一日,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三是月号与日号相重的。像二月二的社日,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七月七的乞巧节,九月九的重阳节。四是某些特定的纪念性日期,四月八日为浴佛节,腊月二十三为灶王节等。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的最终形成,首先,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大致而言,传统岁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先秦时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春社、伏日、秋社、腊日为基本框架的节日序列;第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这一时期除元宵、清明、中秋等重要节日尚未成型外,其他节日都大致确立;第三,隋唐两宋时期的奠定期,传统节日至此时都已基本定型,而且文化意义也相对稳定,直到明清时期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其次,还需要某些内在的驱动力。一方面,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信仰观念有关,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禁忌巫术等,这些因素一直被保存在节日文化中,直到现在还未消除。像正月不剃头,二月二才理发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人为文化因素的加入,如历史神话传说的嵌入、宗教节日因素的渗透、多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等,推动了节日习俗的最终成型。
下面我们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对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