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1、春季节日
传统的春季节日主要包括春节、立春、元宵、春社、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等。春节是古代官方法定的岁首;春社是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的节日,唐代以后逐渐将其固定在二月二日,即今天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而寒食节、上巳节的一些习俗在近世都归入了清明节。
2、夏季节日
夏季节日有很多,如四月八日的浴佛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天贶节等。其中浴佛节是纪念佛祖释迦摩尼诞辰的节日,这一天的活动主要有浴佛和放生,浴佛即寺庙举行的仪式,用香汤灌浴佛身,然后再用净水淋浴;放生则是民众买回一些动物让其重返自然。天贶节则是道教的产物,起源于北宋。相传宋真宗夜梦神人,谓降下天书,于是在承天门举行受书仪式,打开后内有黄色书写文字三幅,号称“大中祥符”,于是改元,并举行庆祝仪式,将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曝衣晒书以及妇女回娘家等。
3、秋季节日
秋季最主要的节日有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其起源是伴随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一个综合性的宗教节日。这一天原来是先民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随着道教和佛教的渗入,具有了宗教性色彩。
中秋节,又称秋节、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因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而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又称“仲秋节”。
重阳节因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所以又叫“重九”。
4、冬季节日
冬季节日主要有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送灶节等。
十月一日的寒衣节,又叫“十月朔”,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三鬼节,是以祭祖先、送寒衣为主要习俗的节日。
冬至节是由节气演变而来的节日。冬至位于农历十一月,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因此在古人眼中,冬至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又被称为“亚岁”。
腊八节,是以腊月初八这一天为节日。起源于先秦丰收后的冬季祭神活动。
送灶节就是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灶是将灶神送回天庭的祭祀活动。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本章小结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