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形成与传播】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一、佛教的形成
  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大致与中国的孔子同时。他逝世后,他的弟子都按照他的教义来践行。但由于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便开始传教,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他前面所讲的和后面所讲的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的地方,这就导致了佛教教义的分化。
  

  二、佛教结集
  第一次结集就是佛陀逝世,弟子们在王舍城外结集。这一次有五百人,习惯称之为王舍城结集,或称五百阿罗汉结集。这其中有他著名的弟子迦叶、阿傩,由阿傩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就诵论,迦叶为上首,名窟内上座部;经会议确定,编纂成书。
  
  第二次结集,最初是以耶舍为首的七百多僧人结集。这一次参加的多是下层僧侣,也对教义和戒律做了结集,被称为大众部结集。这标志着佛教内部分裂的开始。
  第三次结集是阿育王时期,原因在于佛教教义说法的不同,常引起僧侣们的争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重新整理佛教经典,编辑《论事》。
  第四次结集是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时期,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对经、律、论作注释。
  这四次结集,第一次和第二次结集分出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并由此衍生出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后来两次结集分别是在北传和南传过程中发生的,南传佛教侧重诠释教义,北传佛教侧重注释经典。
  

  三、佛教分派
  大乘佛法主要分成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他们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小乘佛教讲求通过自身的修炼来使个人成佛,让自己达到智慧和觉悟的境界。大乘佛教把一切现象都看成虚幻的空的、非真实的存在,而人必须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不同,在于小乘佛教讲的是自我修养,而大乘佛教讲的是对佛法的传播和对佛法的体认,在自己修炼的同时渡化别人成佛。所以,我们习惯说,小乘佛教讲的是自修、苦修,大乘佛教讲的是渡人。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 佛教思想 环节继续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