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分析鉴赏一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层,艺术形象层(诗歌中的意象);第二层,语言结构层;第三层,历史内容层(社会意义、政治思想);第四层,哲学意味层(人性、文化、哲理)。第一层和第二层是浅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是深层,由对浅层的细致分析,从而挖掘深层的含义。
  (一)每首诗都有自己的“突出部”,鉴赏分析的层次不同
  1、顾城的《弧线》,这首诗重点分析其艺术形象层。(见教材第31页)
这是一首典型的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80年代一个最重要的诗歌潮流,被认为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个人的声音表达情感、表达自我。朦胧诗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以意象群的多层建构,代替过去的单线或平面式建构;以意象板块的大跨度组接和散点辐射,代替过去的线性连续抒情。”理解朦胧诗,抓住了诗中的意象也就抓住了诗的灵魂。把握这首诗的关键就是它的艺术形象层,即4个意象。这4个意象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没有连接词,共同的特点是:弧线。
  (1)鸟儿——知难而退,不美;少年——一种生活美德,质朴自然的天性;葡萄藤——韧性的追求;海浪——貌似强大的虚张声势。所以,弧线有时是美的,有时却不美,生活中存在着美的不和谐性和歧义性。
  (2)自然界(鸟儿是动物、葡萄藤是植物、海浪是非生物)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的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3)鸟儿、葡萄藤、海浪这些自然界的弧线是很美的,很和谐,然而这和谐的一幕中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的不和谐的对比,有一种暗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979年,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
  (4)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不如意时、困难时,换个角度绕道而行,这样就会拥有弧线样的人生。
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求其固定答案。诗不是为了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1.   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重点分析其语言结构层。(见教材第22页)
  这首诗的历史内容层很容易把握,表达了一个远离家乡独闯天下的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关怀,并且使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感、历史与现实、大陆与台湾等特定内容完美结合。而语言结构层是这首诗的特点。最大的亮点是四个比喻句:全诗以作者成长的经历为主线,回忆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境况,这种写法本身没有什么绝妙之处,但是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是诗人不同凡响的比喻。与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比喻句不太一样,一般说比喻句的喻体和本体要有相似处,是一种惰性的呆板的比喻。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中的“乡愁”和“船票”是两个看起来貌似不伦不类的东西,朱自清称这种比喻为“远取譬”,也就是“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远取譬”更能调动读者的主体精神,从而刺激读者的审美思维,引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想象。又比如舒婷著名的诗《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用“挂图”、“代数”、“独弦琴”、“念珠”、“桨橹”来比喻“思念”之情,也是一种“远取譬”。
  这首诗形式结构上的特点。一共四节,每节四句,而且每节的句式基本一样:3字句+10字句+4字句+5字句。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比较短,给人一种纵向的流畅感,第二句最长,从横向将人们的思绪拉回极为广阔的空间。4次重复,但每一次又略有不同,都有一个新颖的意象相连。
  (二)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弹性美、新奇美、音乐美。
  1、弹性美。利用了语义多义性的特点,从而产生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多指性,丰富性,从而造成某种象征意味,形成语言的弹性美。语义获得极大的伸缩性和延展性。诗歌产生弹性美的方式有四种:
  (1)象征手法:顾城的《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
  (2)谐音双关:利用词语的同音关系,使语言具有双重含义。“你又站得远远的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琴”与“情”,“初练”与“初恋”谐音,造成弦外有音。
  (3)词语嫁接:即把两种根本不同的事物嫁接在一起,也称超常组合。“阳光熟了/大片大片的阳光/倒在月亮的镰刀下”——什么场面,“割麦”,借喻,阳光比喻麦子。
  (4)跳跃省略:诗歌中大量采用跳跃式语言,即省略了连接词、转折词,造成一种“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引发读者的自由联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种跳跃式的语言避免了诗意的平实板滞,显得舒卷自如、变化多端。
  2、新奇美。苏轼说过,“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指的就是诗歌语言要主动摆脱常规的语言秩序,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新奇美”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动词的锤炼,词性的活用,以及句法的反逻辑。请分析下面诗句的“新奇美”。“妈妈,你脸上的笑/是爸爸寄来的吧?”、“你的温柔宁静了夜”、“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
  3、音乐美。体现在三个方面:押韵、双声叠韵、外节奏
  (1)押韵: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就像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贯穿整首乐曲。一般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①押韵的原则:随情选韵,不同的情感表达应选择不同的韵脚。
  韵分13道辙。表现高昂、兴奋的情绪,抒发豪情壮志,多用“洪亮级”的韵,如:“江阳辙”ang  iang  uang ;“中东辙” ong  eng  ing  ueng   iong;“人辰辙”en  in  uen  un  ün。表现抑郁、沉痛以及细腻的情感,用“细微级”的韵,如:“怀来辙”uai  ai  ;“灰堆辙” ui  ei  uei  ;“梭波辙” uo  e  o ;“衣期辙”i  ü  er
  ②押韵的方式:
  偶韵:逢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近体诗采用这种押韵方式(律诗绝句)。
  随韵:两句一组,递次换韵,也有四句一组的。
  排韵:从第一句到尾句,押同一种韵,也叫打铁韵。如学生习作《梧桐树》(见教材第33页)
  抱韵:即首句与末句押同一种韵,第二句与倒数第二句押同一种韵,依此类推,向中间环抱。
  (2)双声叠韵叠音——双声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叠韵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诗句中的双声叠韵,读来婉转悦耳,情感绵绵动人。有所谓“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婉转”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树荫里盘旋着传说的鸳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外节奏
  “外节奏”指诗歌外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音乐性。外节奏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分行排列。诗歌本身的这种外在形式特点,具有一种特殊的暗示性。当这种分行排列的文字的呈现在面前,我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诗的审美特质来看待它。所以说,分行排列是诗歌外在呈现出来的音乐性状态,是一种视觉化了的音乐形式。
  ②音节组合的顿歇与错落相间,即音顿节奏。比如,律诗和绝句的顿和逗,一般是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这是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新诗虽然没有这么严格的顿式,但也要注意音顿变化。如余光中的《乡愁》四个句子,长短不齐,音节的顿式也不一样,读来很有节奏感。
  请同学们鉴赏几首诗:伊沙的《广告诗》,舒婷的《思念》,于坚《避雨的鸟》(见教材31、32页)。

二、从朦胧诗到后新诗潮

  中国是诗歌发达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唐诗—宋词,诗歌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流。而叙事文学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才到达最高峰。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新时期以朦胧诗和后新诗潮为代表。我们以杨炼的《大雁塔》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为例分析这两种诗歌流派的不同。孩子们来了/拉着年轻母亲的手/穿过灰色的庭院/孩子们来了/眼睛在小槐树的青色衬裙间/像被风吹落的/透明的雨滴/幽静地向我凝望/燕子喳喳地在我身边盘旋……/我被固定在这里/已经千年/在中国/古老的都城/我像一个人那样站立着/粗壮的肩膀,昂起的头颅/面对无边无际的金黄色土地/我被固定在这里/山峰似的一动不动/墓碑似的一动不动/记录下民族的痛苦和生命(杨炼的《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1)内容上不同:前者表现的是人的心理情绪和感觉的真实,而不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后者表现的重心转到平常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存处境。
  (2)思想上不同:前者的抒情内核是一种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典型的精英文化;后者的现实不再作为某种崇高的客体进行书写,对题材进行个人化的处理,反英雄反崇高,在文本中没有英雄,只有普通的你和我。
  (3)艺术上不同:前者强调意象的营造,而且是意象群的多层建构;后者是反意象,主张以原生态的形象显示生活,用日常口语入诗,自言自语式的絮絮叨叨的自嘲自虐式的形式表现对生活的反思和自省。不加提炼,失去了诗歌语言必须具备的美质、美感。
  最后我们看两首同是描写婚姻爱情的诗: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致橡树》)
  亲爱的,生活不怎么好,/但也不会更糟,/结婚六年,孩子五岁,/你还保持单纯,对爱情抱有幻想,/这是你的幸福;/我呢,还继续写诗,并且越写越玄,/你知道也不容易。/我们谈了恋爱,做了夫妻,/有了家,生了孩子,/两地分居,通信,打长途电话,/然后团圆了,高兴了,不满了,/笑了,哭了,吵了,好了。/我知道生活并不太糟,/可也不期望会更好,大概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给妻子》黄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