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说概述

一、小说的界定

  小说是什么?爱•摩•福斯特1927年《小说面面观》“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
  比较广泛被认可的定义是:小说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二、小说的类别

  (1)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通常在十万字以上,多者可达数百万字,第八届(2011年)茅盾文学奖张炜《你在高原》450万字,10本,已知的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能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面貌。多数采用围绕一组矛盾为中心事件,其他矛盾为副线交叉发展的方法来安排结构。
  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一万字到十万字一般在五万之内。故事情节常围绕着一组矛盾展开,线索不能太多。
  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情节单一,篇幅短小,一千字到一万字。“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读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盾)
  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一千字之内)。以速写的方式描绘生活和刻画人物,象一幅剪影或一个特写镜头,形式短小,文笔洗练,往往蕴涵着较深的哲理意味和较强的戏剧性。结尾突转发人深思。
  所以沙汀说“我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
  (2)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散文体小说、诗体小说、纪实体小说,
  (3)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后现代派小说。
  (4)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还出现了:玄幻小说、网游小说、穿越小说、修真小说、耽美小说、同人小说等。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
  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三言二拍:《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五大奇书:《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史》
  志怪小说:《搜神记》、《聊斋志异》
  志人小说:《笑林》、《世说新语》
  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绿野仙踪》、《平妖传》
  公案小说:《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
  世情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今古奇观》
  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

三、小说起源

  古代小说起源于远古神话传说、先秦寓言故事;小说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唐传奇和宋元话本为成长期,明清章回小说为成熟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小说


四、小说的审美特征

  1、小说的人物美——形似与神肖
  小说的根本任务是人的建构与表现——建构什么?就是建构人物性格;表现什么?就是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小说是人的文学。茅盾指出:“典型性格的刻划,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
  小说人物形象来源于哪儿?
  (1)现实人生——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即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
  一是作家将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物原型直接写进小说,比如鲁迅小说《故乡》里的闰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
  二是杂取种种合为一个,即作家将几个人物形象分解后重组为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小说人物创造属于这种情况:《阿Q正传》阿Q这个人物,有人说是鲁迅家乡的一个叫谢阿桂的,因为他打过短工,当过小偷;有人说是阿桂的哥哥,因为他专门给人舂米,很能干;有人说是孤儿周凤桐,因为他母亲早亡,父亲外出不归,当过药店伙计,被辞退后游手好闲。这些人在阿Q身上都能找到一点影子,阿Q是把若干人综合起来的一个艺术形象。
  巴尔扎克在谈人物塑造时也指出:“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骨。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把描给变成现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那么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者干脆就会把这未加修饰的真实扔到一边去。”
  (2)历史文本:传统的历史小说;后现代派作品对历史的解构。
  (3)想象世界:作家通过想象虚构去创造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形象,这种虚构型人物为作家创作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像科幻小说、神魔小说、现代网络文学中的玄幻小说。
  现实人生、历史文本、想象世界是小说人物原型的主要来源。更多的情况是互相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关于刘备见诸葛亮的文字只有一句:“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利用想象虚构,写出《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再比如美国后现代派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将历史事实与虚构结合”。
  2、小说的情节美——曲折与逶迤
  (1)区分情节和事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指出了“事件”和“情节”的不同。“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事件——事件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关系的;“国王死了,王后死于心碎”,这是一个情节——不但保留了时间先后的顺序,而且有一种因果关联。福斯特的“因果情节观”遭到了托多洛夫为代表的叙事学界的质疑。但是它也说出了小说情节的一个特点,即小说情节是要通过时间和因果逻辑的关系连接起来的。所以,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并不等同于小说情节,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有一个演变过程和方式。小说情节创造大体有四种方式:改造、截取、组合、虚构(教材第67页)
  (3)生活中的材料是如何成为小说情节的?或者说选材的原则有哪些?
  以新武侠小说的三大代表人物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为例,以三个人对新武侠的四个基本元素“武、侠、情、史”的不同处理作为考察内容。我们进一步分析三个人的人生阅历、婚姻家庭以及教育背景,可以找到形成的原因。
  梁羽生的作品:①“宁可无武,不可无侠”,意在表现传统的侠义观念、侠义精神,所以其作品中的人物都很完美,儒雅英雄,吟诗作赋,文武双全,而且为了民族大义可以牺牲一切,“业大于情”,事业国家是高于儿女私情的;②对于“情”的描写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正统的“言情”,没有丝毫的情色描写;③结局一般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员结局。
  金庸的作品:①人物形象的演变有一条脉络:从陈家洛到韦小宝、从英雄到无赖、从伟人到小丑、从“侠”到“反侠”,反映的是人的悲剧,“英雄侠士尽归隐,不才小宝称至尊”。这样一条人格模式的演变,是金庸的有意为之,目的是借武侠的外衣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精神,是“借暂时的人物来表现永恒的人性”;②对“武”的表现也很独特,很有文化,甚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古龙的作品:①笔下的主人公不能说是“侠”,浪子更准确。②武的表现独特:很少有刀光剑影的武打场面,武戏文唱,口头比武,两个人一番对话,就比出来了,打的是心理战、精神战;③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梁羽生历史感很强,金庸是半传奇半历史,古龙的作品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可以看作是任何一个朝代;④人物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
  结论:选材的原则
  (1)围绕主题选材;
  (2)选材要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
  ①《茶馆》上演后,有人就提出,老舍既然是要反映50年中国的变迁,为什么不选取一个更大的或者更多的角度、背景。老舍的回答:“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多年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老舍自述》“茶馆与文学规律”
  ②1932年,鲁迅也曾经想写一部反映红军的小说,题材以鄂豫皖根据地为背景,结构技巧上借鉴他非常欣赏的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但是,终于没有写。鲁迅先生在《回答国际文学社问》中说:“在创作上,则因为我不在革命漩涡中心,而且久不能到各处去考察”,“资料不十分熟悉,怕写不好而因此搁笔”
  (3)选材要典型、新颖
  ①《阿Q正传》中阿Q永远没有画圆的“圆圈”;巴尔扎克塑造的吝啬鬼葛朗台临死之前一边忏悔一边要抢神父手里的镀金十字架;《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之前伸出的两根手指头。这些材料不仅典型而且很新颖。
  ②清朝彭绩写的一篇墓志铭《亡妻龚氏墓志铭》:“嫁十年,年三十,以疾卒。诸姑兄弟哭之,感动邻人!于是①彭绩得知柴米价;②持门户,不能专精读书;③期年,发数茎白矣”这个墓志铭只有44个字,人的一生有很多事,很多材料可写,只选取了三个。这三个材料明写妻子死后自己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从侧面衬托出妻子的为人和性格:贤惠能干、操持家务、支撑门户。以少胜多,典型新颖
  对来源于生活的材料是有所扬弃、有所选择的,经过了作家的改造、截取、组合、虚构,超越了生活事件。正如歌德所说,“一个作家的才能不是看他写了什么,而要看他丢掉了什么”。
  3、小说的特定环境
  小说环境有小环境、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有正常环境、非常环境。非常环境是作家对环境作出大胆的假定性设计,有意创造出的一种非常态的,甚至是生活中找不到原型的生活环境,让读者在这种非常环境的叙述中,认识到人的真正本性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