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世界的两极>>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  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的概念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出卖以后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但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却是经常留在流通领域中,发挥它的职能作用。“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货币在完成一次交换媒介以后,接着又去充当另一次媒介,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的运动称作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2.货币流通的规律

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流通领域中究竟需要多少货币呢?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所谓货币流通规律就是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市场上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但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的货币可以流转多次,而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大大小于商品的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反之,货币流通次数越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

3.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能否得到满足,取决于货币的供应。在历史上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情况下,只要社会上有足够的贵金属贮藏,货币供应就是有保证的。如果流通中的货币少于需求量,贮藏中的贵金属就会投入流通。相反,过多的贵金属就会自动退出流通,进入贮藏。可见,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有一个使货币供应和需求保持一致的自动调节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也是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的不是贵金属,而是不能兑换的纸币和各种信用货币。这种货币的供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供应有现金和活期存款构成,是衡量货币供应的基本指标。广义货币除了包括狭义货币之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至于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短期证券。根据各种信用变现的容易程度,广义货币又分为若干层次。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一定时期可以充当流通手段的纸币和各种信用的数量。这些货币只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这种现象就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同样价值的商品,其价格会表现为更多的货币量,即价格总水平脱离价值而上涨。当然,当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也会带来通货紧缩。这个时候货币升值,物价下跌。不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因为纸币的发行量不适应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经济生活中都会引起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程度严重时直接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紊乱,造成人民实际收入大幅度下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动荡不安,这说明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办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知识归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