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2.气候: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它与气温不同它具有稳定性。
3.气候的纬向地带性: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4.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5.沙漠化: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
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等级划分
1.答案解析:(1)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两条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3)地形结构因洲而异: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非洲是个古老高原大陆,山脉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南北美和澳大利亚大陆,则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单元,即大陆中部是平原,其东西两侧为山地或高原。
2. 答案解析: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3)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3.答案解析: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4.答案解析:(1)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2)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及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措施: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
5.答案解析:总体来说,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一个地区共同作用的过程。(1)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形成的松散沙质土壤,受到大风的吹扬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和不适当的利用水资源等(见下表),使干旱或半干旱的疏松土壤失去了植物的保护,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沙漠化过程。水资源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沙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带的内陆河沿岸更应引起注意。(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过度樵柴、水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全球各级自然地理环境均具有各自的整体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