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电子教案>>知识点一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洋底地形与陆地地形同是构造运动的结果,区别在于绝对高度和外力作用的类型和程度,洋底要小得多。
1.深度大、高差大。以海平面为基准,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m。深度大的另一个表现是,3000~6000m水深的洋底总面积约为2.75×108km2,约占地表总面积的54%和海洋总面积的77%。深厚的海水掩盖了洋底的本来面貌,其实,洋底地势起伏的高差要远远超过陆地,如洋底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m,而由洋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夏威夷群岛上的冒纳罗亚山,海拔为4170m,如此算来,海洋的最大高差为15204m。
2.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指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的平均坡度为0º07′,大陆架水深0~200m,宽度10~1000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此外,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2000~3000m。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平均坡度为3º~5º,最大可达30º~45º。大洋底是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大部分深度为2500~6000m。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
3.洋脊贯通四大洋。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000km,这是陆地上任何一条山脉所不能比拟的。其中尤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它宽约1500~2000km,约占大西洋面积的1/3,相对高度约1000~3000m,巍然耸立于洋底之上。而且,它的位置居中,与东西两岸的距离几乎相等,“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大洋中脊既是洋底大断裂带,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带,露出洋面的火山成为岛屿。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矛盾斗争是地表形态演化的动力。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内力与外力既互相对立,又互为影响,互相转化。可以说,整个地壳就是在运动和平衡的交替中发展演化的。每经历一次强烈地壳运动,地球的海陆面貌可发生巨大的变化,地表高低起伏加大,使地壳处于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接着地壳运动便转入一个长期的缓慢的变化阶段,风化、流水等外力作用对地表进行精雕细刻,来改变地壳原来的平衡状态。当缓慢的运动长期地进行,量变逐渐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破坏原来的平衡,孕育着质变的产生,即产生新的强烈地壳运动。总之,地表形态的演化史就是短促的强烈内力作用和长期的缓慢外力作用不断更替的周期性过程。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是本世纪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有人称之为地学界的一次革命。应用该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地表形态的演化历程。
(一)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运动
1. 板块的划分
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覆在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重要成果,及时吸收了当时对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整体的角度,系统地阐明了岩石圈活动与演化等重大问题。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在固体地球的上层,存在比较刚性的岩石圈及其下伏的较塑性的软流圈;地表附近较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可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进行大规模的运移;海洋板块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块之下;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是以构造活动性强烈的板块边界为界线的。按照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方式的不同,板块边界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即大洋脊的轴部,向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即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其中,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相邻板块互相叠覆,一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因大洋板块的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而大陆板块则相反,故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在海沟处潜没消亡于地幔之中,形成岛弧-海沟系或安第斯型大陆边缘。而碰撞边界则相当于年轻造山带,主要分布在亚欧板块南缘,成为大洋闭合、大陆碰撞的地缝合线。
(3)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
按照上述三种板块边界在全球的展布状况,就可勾画出岩石圈板块的轮廓。据勒皮雄(Le Pichon)等人的观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非洲、美洲、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目前,一般认为全球共有十二个板块,其中以大陆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块有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极洲等板块;以海洋为主的板块有太平洋、菲律宾海、纳兹卡(Nazca)、可可斯(Cocos)、印度-澳大利亚和加勒比等板块(见图1.1.1)。
图1.1.1 世界构造图
资料来源:刘德生主编.世界自然地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9.
此外,有人还划分出许多微板块。这些微板块对于了解板块运动的细节很有帮助。依据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古地磁、构造变形和板块运移等特征,还可能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各个古板块的位置和范围。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正处在热烈的讨论之中,尚无定论。
2.板块运动
岩石圈板块并非平面状的,而是呈球面形状。板块的运动,自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平面滑移,而是沿地球表面做球面运移。目前已经测定出,海洋板块的运移速度一般为1~12cm/年。至于大陆板块,其运移速度显然要小于海洋板块,而且,板块面积越大,运移速度就越小,相对而言,也就比较稳定。
一幅现代板块运动的全球图像,就是由板块的扩张、俯冲、碰撞和错动构成的,它们相互协调,彼此关联。环太平洋的汇聚边界大致把全球地表分成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即太平洋部分和地表的其他部分。随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的扩张,亚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南北美板块向太平洋方向推进。随着东太平洋洋脊的扩张,太平洋板块、可可斯板块和纳兹卡板块则向太平洋周缘的海沟俯冲潜没。亚欧板块南缘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一方面与非洲板块及原属冈瓦纳的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向北推移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洋脊扩张的结果。由于大洋洋脊更多地分布在南半球,各大洋洋脊在南端相互串联,北端却没入大陆之下,这就使得一些板块具有向北运动的趋向。
岩石圈板块到底为什么会运移呢?即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问题,至今在学术界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简单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1)早期所主张的地幔对流的“传送带模式”; (2)近20年来,有些学者认为板块的扩张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块俯冲时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块运移的主要驱动;(3)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而促使岩石圈板块的运动;(4)也有的学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胀、收缩或有限膨胀来解释板块运动;(5)近年来,根据大洋钻探的成果,发现大洋中有两次巨大的陨石撞击事件(据B. P. Glass, 1982),有的学者推测,巨大的陨击作用使岩石圈表层物质发生显著的亏损,在岩石圈均衡补偿作用的影响下,诱发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造成海洋板块的张裂、扩张,从而使周边板块沿着不同的方向运移。
以上所有这些解释均尚处于假说阶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其动力来源无非是地球内部的变化和宇宙体系中的某些因素所致。应该特别引起注意的是,岩石圈毕竟只是固体地球上的一层表皮(平均厚度仅为地球半径的1%左右,仅仅从地球内部来寻找原因,看来是不够的,有必要从宇宙因素与地球内部变化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