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电子教案>>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内外营力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三、风灾与水旱灾害

(一)风灾

风灾对人类是一大威胁。沙漠中的风暴和寒潮带来的暴风雪,都已为人们所熟知。台风、飓风和热带风暴等这些在热带海域中形成的气旋,挟有大量水分,登陆时横扫大地,狂风暴雨交加,水灾常伴随而生,以致造成重大损失。

风灾有种类较多,其中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大气涡漩称为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或飓风的总称。其直径一般为几百㎞,最大可达上千㎞。热带气旋区域内的风速以近中心为最大。国际上常以近中心最大风速作为分类的标准,最大风速小于34海里/小时(风力7级及以下)的,称为热带低压;最大风速达34~63海里/小时(风力8~11级)的,称作热带风暴;最大风速达64海里/小时(风力12级)及以上的,在东亚称台风,在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一带则称作飓风。热带气旋主要形成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西部热带海面上,美洲中部、美国、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和我国南部沿海等地,每到夏季经常受到它们的袭击,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龙卷风也是风灾之一。它是一种范围小而时间短促的猛烈旋风,直径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中心气压很低。其风速通常可达每秒几十米到一百米以上,常出现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状下垂。如抵达地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带往他处;经过水面时,常吸水上升如柱。龙卷风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数十公里,所经路程,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超过100千米。持续时间可自几分钟到几小时。美国是世界上龙卷风发生频率最高、破坏性最大的国家之一。

风灾的危害性极大。据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就死亡人数而言,1966~1990年,全世界因强风暴死亡的人数高居榜首,达627211人。1998年“米奇”飓风袭击中美洲,造成1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达9亿美元。不仅如此,强风暴往往引发一些次生或伴生灾害,如洪水、雪崩、沙暴、风暴潮和山体滑坡等。从地区来看,美洲、亚洲和欧洲出现风暴灾害的次数较多,非洲和大洋洲较少(见表1.3.4)。

表1.3.4 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风暴灾害

    根据下述资料整理而成:
      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第6卷,第4期,15页.
      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第7卷,第3期,2~3页.

黑风暴又称沙尘暴,是一种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天空能见度很低的恶劣天气现象。据史料记载,1928年我国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发生过一次特大黑风暴,树毁屋塌,居民死亡无数。在国外,1934年5月9日至12日美国发生了一场特大黑风暴,大片牧场和农田毁于一旦,使大平原地区损失肥沃表土约3亿吨,6000多万公顷农田受到危害,当年小麦减产102亿㎏。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例如,1993年5月5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瞬时最大风力达12级,最小能见度骤降为零)自西向东席卷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致使67人死亡,30多人失踪,近100人受重伤,工农业直接损失达2.45亿元人民币。1998年4月18日,新疆北部地区遭受风力达12级的沙尘暴袭击,已播种的农作物损失惨重,农田大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大批畜群被吹散,部分地区供电线路被刮断,停电、停水10多个小时,仅哈密地区就有41人失踪,3人死亡,甚至正在行驶的车辆被吹下路基。1999年1月24~25日受气旋和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出现扬沙和沙尘暴,风力6~7级,北京市有的百年古树被刮倒,等等。

我国易发生沙尘暴灾害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等地,从时间上看,以4~5月份为多发季节,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新疆冷槽向南加深,迫使冷空气迅速南下,加之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多为戈壁,受热较快,使锋面前后暖冷空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增加,造成锋面大风强度增大。(2)我国西北、华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土壤松散,一旦天气转暖解冻,大风吹起,易形成沙尘暴。(3)人为活动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使生态环境恶化。

应该说,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要想改变形成沙尘暴的天气过程是办不到的,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恶化是可以减缓并得到控制的。例如,兰新铁路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成功地经受了上述1993年5月5日特大沙尘暴的考验,铁路畅通无阻。事实证明,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益,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措施之一。

(二)水旱灾害

洪涝和干旱都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气象学往往把降雨的多年平均状况视为正常现象,超过平均值就称为涝,低于平均值就是旱。洪涝与干旱虽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自然灾害,但都与水有关,这就是1997年世界减灾日活动的重点放在水、灾害和发展之间的联系上的原因。从世界范围来看,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此处水灾、彼处旱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灾,在1997年全球6次“特大型”灾害(指一次造成数千人死亡)。

表1.3.5 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水旱灾害亡、数十万人受灾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或保险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灾害事件中,有4次属于洪水灾害,死亡人数为5433人,经济损失为127.88亿美元,堪称全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见表1.3.5)。从中可见,发生水灾的时间集中在6~9月。在地域分布上,又以亚洲为多发区,主要原因与季风气候有关,即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变率大所致。

表1.3.5 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水旱灾害

    根据下述资料整理而成:
      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7,第6卷,第4期,14~16.
      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灾害回顾与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8,第7卷,第3期,1~3

我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频发之国,近年来具有水旱灾害加剧发展的趋势。例如1991年太湖与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1994年南方为主北方为次的特大洪涝灾害,1995年南方湘赣两省和北方辽东地区接连发生的洪灾,1998年的大洪水使2229万公顷农田受灾,死亡3650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亿美元。西北地区的干旱自20世纪以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沙漠化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展,东部的华北地区,近500年来平均每3年就有一次干旱,平均每10年就有一次严重干旱。据资料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面积为1666.75万公顷,干旱面积达2 266.78万公顷。水旱灾害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常见、破坏性最大的致灾因子。

进入第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