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电子教案>>知识点一
近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的进化与自然的演化密切相关。大约距今7000万年以前,哺乳类动物分化出了一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里的灵长目。当时全球范围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湿润期后,又有较长的干旱期,使热带雨林收缩,热带疏林草原等生物群落开始发育。灵长类中也相应分化出适应这种环境的半地栖古猿,它们开始直立行走。到第四纪,地球普遍发育冰川,森林大面积消失,很多生物死亡、灭绝。这时,形态结构适合于地面生活的古猿被自然选择了下来,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一般认为,被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古猿是距今1400万年前的腊马古猿,腊马古猿大约进化到第四纪才过渡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古人类,从此,地球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人类的历史。
自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同其栖息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着。人类通过技术的发展去适应自然、挑战自然、控制自然,通过社会组织的形式来争取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人类自身也不断被改造,形成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形式。如果以技术的发展为主要参考变量概观人地关系的阶段性特征,那么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原始技术为主的采集狩猎社会、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农业社会和以工业技术为主的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社会过渡。各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特征可由表3.1.1概括。
表3.1.1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阶段性特征
资料来源:依据黄鼎成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作者有部分改动。
采集狩猎社会是指人类产生到原始农业出现以前的阶段(距今大约300万~1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
采集狩猎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延续最长的一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完成了由猿––古人––现代人的转变。但就整体而言,当时人类还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人的生存状态和其他生物物种并无大的区别。人类使用最简单的石块和木棒进行采集狩猎活动,生存资源仅限于自然产品,人们只是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和根块以及捕鱼、狩猎为生,对食物生产的干预属于自然状态下生物链的一部分,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是自然界完全能够吸收的东西。
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落后,使当时人类的消费水平仅仅限于维持最低程度的食物消费以延续生命和繁衍后代,人口规模也被严格限制在天然食物供给量确定的限度内。由于经常处于食物短缺状态,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形成了相互合作和财富公有制的社会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亲族群体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在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是互相合作的,共同为生存而与自然抗争。这种合作不仅表现在社会活动上,在经济活动中也是如此,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分工协作和对食物及其他物品的共享等。
虽然采集狩猎社会的人类活动能力同其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距甚远,但从世界范围内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的分布来看,人类已基本具备了适应不同生存环境的能力。如果古人类学家提出的“人类起源于热带或亚热带潮湿地区”的假说(非洲一元说或非亚二元说)成立的话,那么在旧石器时代遍布欧洲、西亚、非洲等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具备了其他生物所不及的大范围迁徙和生存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漫长的。当初的人类迁徙只是为了简单的生存需求,当一个地方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快耗尽时,他们往往迁移到一个较近的新的地方。据研究发现,现今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广为分布着古河床,说明历史上应有茂密的森林和草原,生活着众多原始狩猎采集部落。大约2万年前发生的持续干旱使撒哈拉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枯竭,森林和草原消失殆尽,尼罗河两侧的支流消失。因此,迫使那里的原始族团迁往尼罗河流域,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
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摆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响力极小,是该阶段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