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电子教案>>知识点一
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其中,距今大约1万年到5000年是原始农业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其后到工业革命之前则是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相当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一)原始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了原始农业社会阶段。在该阶段中,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土地和生物资源来补充天然食物的不足。当时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以磨制的石器(如石斧、石锛、石铲等)和打制的石器(如石锤、石片石器等)为主。人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也是最简单的生产,但它却标志着人地关系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所谓耕作或种植,不过是将种子撒在地里,任其自然生长,等到成熟以后再来收取果实而已。在此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先放火烧荒再播种的“火耕”方法。紧接着又发明了先用石斧、石锛等工具将树砍倒,再放火烧荒的“刀耕火种”方法。但从本质上讲,以“刀耕火种”为主的耕作技术和以石刀、石铲等为主的生产工具并不能对自然系统造成大的干扰,也不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自然系统不能吸收的废物。由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简陋,当时人类生产的食物数量仍然有限,这也导致了人的消费水平极为低下。极低的消费水平和不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原始农业社会的消费结构对自然系统的压力不会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极限,人地关系基本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以人的低消费和低密度以及人对自然的屈服为前提的。这种状况是由社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极端落后造成的。
由于原始农业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并根据美国学者路•摩尔的研究出现了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每个氏族公社都有自己的领地,在领地内有人们居住和生活的村庄,还有耕种的土地、放牧的草地和砍柴的林地等。氏族公社内部一般实行原始的共产主义,但氏族公社之间往往因生存的领地而发生争斗。在争斗的同时,人们也不断地开辟新的领地。从世界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来看,当时的人类已占领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据研究,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武木冰期期间),也就是采集狩猎社会的末期(距今约3.5万年),人类的进化已到了现代人阶段,无论从体质和相貌看均与今天的人类相差无几,但当时的人类活动还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大约在距今8000年到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活动空间范围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人类利用冰期间海平面的下降,经白令海峡上显露出的陆桥进入美洲大陆,成为印第安人的祖先;同时,澳大利亚大陆土著的祖先也从东南亚或南亚光临了这块“南方的陆地”。可以说,在人类占领的大陆,除了条件极端恶劣的沙漠、高原、高山和大洋孤岛外,所有地方都已有了人类栖息。因此,有人把几乎遍布全球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称为“人类最大的史前成就”。因为这一切表明人类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这是任何一种动物都无法做到的,这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许多中外学者还认为,原始农业最初起源于山地,然后过渡到冲积平原。这种设想已得到了许多验证。如从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看,粟类的种植从较早的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到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再到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地势也是由高到低。这或许就说明了人类从与山林相联系的狩猎采集经济向与低地平原相联系的定居农业经济的变化过程。一般说来,由于低地平原更宜于农业生产,因此世界历史上原始农业较发达的地带也都位于这些地区,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恒河-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等。
原始农业社会作为由采集狩猎社会向传统农业社会的过渡时期,虽然人类活动的强度较采集狩猎社会增大,但其仍然属于自然的控制之下,当时的技术结构和生产能力还不足以对自然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其对自然的干扰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而消除,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的。
(二)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既有定居种植业的,也有游牧畜牧业的。但是其中种植业代表着先进的和主体的文明。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是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人为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生物产出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物质、能量的产出和投入基本上是平衡的。在传统农业社会,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特别是植物燃烧时提供的热量是最主要的饮食与采暖能源;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社会产品主要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都是自然系统可降解和可同化的。因此,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是和谐的。
传统农业技术的出现如青铜器、铁器等,使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系统成为可能,当时的主要人地关系问题是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土地侵蚀和土地退化,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十分无能为力。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主要是由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它的消费结构特征是人口压迫人均消费水平,而不是导致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即技术结构改进和社会经济增长主要是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不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据联合国有关组织估算,从原始农业初期到工业革命之前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由500万猛增到1650年的5亿人。由于人口规模持续超过自然系统,尤其是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但人类所能做的主要是在劳动力持续增加的前提下,进行耕地扩张和精耕细作。但囿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耕地扩张仍是解决人口压力的主要途径。其结果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在一些区域农业的发展呈现“破坏森林发展农牧––重农轻牧破坏地力––地力下降农业崩溃”的过程模式,中国的黄土高原就是典型例证。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社会调控结构方面出现了进步。其表现是:(1)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向传统农业社会奴隶主所有制和农户(地主)个人所有制的转变;(2)出现了国家这种社会组织来保护管理上述所有制和它们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土地等自然资源。如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就出现了几十个小的国家,以后经过兼并形成了16个较大的国家,直到公元前324年到公元前187年才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的专制帝国——孔雀王朝。其他国家也都曾有类似的历史。当然,国家的出现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它反过来也成为自然资源所有人的保护者,为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国家还是某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尤其是在东方公社制普遍存在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