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
臭氧在平流层的存在,能大量的减少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对地球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但不幸的是20世纪人们制成了氯氟烃(CFCs)等稳定的合成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冷、工业溶剂和火箭中。据1985年统计,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已向大气溢出65万吨此类化合物,使大气中氯氟烃化合物所含的浓度增加了一倍,这些气体运动到平流层通过物理、化学的复杂过程,使臭氧遭到破坏。臭氧的耗损使大气中臭氧“罩”减薄,遂增加了地面的紫外辐射,其结果导致皮肤癌病患者的增加和少见的恶性黑瘤病例的增多。据估计,1.1%的臭氧层的减少将导致10万例皮肤癌。
3.物种多样性锐减
由于人口的压力,自然生态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与环境污染等,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种灭绝,目前仍有3 956个物种处于濒危状态,3 647个物种为易危,7 240个物种已被认定为是稀有的。许多专家认为,地球上全部多样性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有消灭的严重危险,其中由于有些物种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加以研究便灭绝了,这对全球人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4.对具有全球性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的破坏
森林、湿地等被公认为大地之“肺”与“肾”,但人类对其并不珍爱。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热带森林砍伐每年几乎达1 700万公顷,比80年代估计的1 130万公顷增加50%。其直接后果是养分循环被中断、土壤肥力丧失、生物物种减少、土壤的日益侵蚀退化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等。这种影响将从多方面影响人类的生活,也会引起全球性生态系统调节机制的变化。人类对湿地也广泛开发利用,滥垦滥围,使大地之“肾”的功能不断丧失。
5.土地退化(森林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正在加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在过去的50年中,大致有12亿公顷的土地由于人类砍伐和过牧而处在中度或重度退化中,全世界受退化影响的耕地有4 300万公顷,其中,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退化为荒漠、半荒漠。
此外,还有诸如病原体(疯牛病等)及疾病(艾滋病等)的扩散、环境难民等都带有全球性质。如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引起全球的关注,不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考虑,将必然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加剧了国家间和各个民族—文化间的矛盾冲突,怀疑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思潮在发展,一些极端的行为,如恐怖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相关。
虽然从全球人地关系的演进上,全球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但由于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不平衡性,各种社会形态在当今的社会中都存在着,表现出全球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从国家这个层次看,主要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基本类型。在发展中国家,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贫穷落后、发展不足、人口过剩、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在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受大量难民和饥荒的困扰,人口与粮食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其他一些步入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除了解决上述问题之外,还面临着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在发达国家,人地关系的主要矛盾同发展中国家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人口老化、就业问题、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人地关系主导方面在于“发展”,而发达国家可能是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控制。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由一国、一地区来实现,必须在全球的框架下,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和“地球村”的理念经充分的平等协商来制定全球可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全球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逐渐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持续性的关键是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是为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观。此外,可持续发展还强调系统观、公平观与和谐观。系统观即把地球表层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等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缓冲能力、经济的生产能力、社会的需求能力、管理的调控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相互调适。公平观是一种广义的平等,包括在资源分配、发展权力、技术转让、资金供给、文明成果共享以及义务的承担等的平等。它具有三层含义:即人际公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这种公平观是跨越时空的整体公平,以期达到系统内各组分的平等。和谐观即人地关系的和谐,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只有人地关系和谐,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在全球环境继续恶化、经济发展问题更趋严重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在本次会议上,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受到否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普遍接受。会议提出了环境与发展不可分割,要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主张。并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中,提出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1)人类处于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同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2)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
(3)为了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需要,必须求取发展的权利。
(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5)为了缩短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所有国家和所有人都应在消除贫困这一基本任务上进行合作,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6)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在环境方面最易受伤害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应受到优先考虑。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行动,也应着眼于所有国家的利益和需要。
(7)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而合作。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负有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压力,以及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政资源,他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