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在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
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
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
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2)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3)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可以用人口构成的金字塔来表现人口增长的不同类型(见图5.2.3)。
图5.2.3 人口增长的不同类型
资料来源:H.J.de Blij, The Earth, John Wiley & Sons,Inc,1995 p.203
图中的肯尼亚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即它们在独立以后,生产力的水平得到发展,供养能力提高,使得人口出现高速增长,但是老龄人口很少,儿童占很大比重,对教育、卫生和就业等的压力是很大的。
法国代表着发达国家类型。在其人口构成中,老龄人口的比重很大,儿童的数量不多,说明增长率低下,但是众多的老龄人口成为社会问题。
中国则处于两者之间,人口构成和增长速度都有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表现。
从1990年到1995年间,人口年自然增长率超过2%的均为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有36个,亚洲20个,拉丁美洲有十几个。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除德国以外都是近几年来经济衰退的东欧国家,还有俄罗斯。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在0.2%以下。我国在0.8%左右。
(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概述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流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因此,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产物。
世界人口的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据统计,1900年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3.6%,1980年上升到39.7%,1995年占45.3%,到2000年世界上已经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在1890年,本国人口中,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只有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到1994年已经有116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在欧洲、北美和南美洲(南美的大陆国家)、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城市人口可以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大城市的发展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19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个,1975年有181个,1995年达到200个。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型城市已经有17个。我国的上海、北京,韩国的汉城,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大巴黎”等是人口超过1 000万的巨大型城市。
大型的都市地带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表现。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等。
(二)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
1.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
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原因。欧洲从工业革命时期便开始了这个过程。著名的发生在英国的“羊吃人”现象,就是因纺织工业的迅速崛起,将大量的耕地转为放牧的草场以及工厂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农民破产、进入城市的过程。在拉丁美洲形成的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则是因为城市加工工业对大农场的需求和大农场挤压小农户破产,进而引起破产农民进城进入加工工业。这个时期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是城市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
随着工业的进步,发生在城市的绝对贫困现象从19世纪末期开始好转,城市工业的收入开始超过农业的收入,因此世界人口的城市化逐渐转变为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农民陆续放弃农业而进入城市寻找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业职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增加的简单劳动力,成为该时期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因。
这种过程在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因为那里的城乡收入水平比较接近,并且发生了“逆城市化”现象。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却正在进行。最典型的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