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一、陆地高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一)陆地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由于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绝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具体的说,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等地。而南极大陆则是目前唯一没有定居人口的陆地(科学考察营地除外)。因此,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

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北极冰原带的当地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据说是亚洲蒙古人向美洲迁移途中定居在极地地区的一部分。他们生活在加拿大北极群岛沿岸和格陵兰岛。渔猎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家族或部族为其主要社会组织方式。随着现代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嵌入,因纽特人的渔猎交通工具都已现代化,大部分因纽特人还从分散的定居方式转向较大的村社集中。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苔原带中,生活着拉普人、雅库特人和楚科奇人,他们除了渔猎之外,还赶着大群的驯鹿游移在苔原上,夏天向北移动,采食苔藓之类的食物,冬天则返回南方的森林,并住在森林里。他们还用钩针捕鱼,也用枪械等猎获野鹿、狐、白鼬及野禽等。在西伯利亚几条大河的下游和楚科奇半岛,驯鹿游牧业相对发达。在其他冰原地带和岛屿,人们也猎获白鲸、海豹、驯鹿、北极熊和北极狐等。

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但这里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加拿大),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丹麦),通古斯、勒拿、太梅尔的煤田开发(俄罗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开发和挪威斯瓦巴德岛的煤田开发等。

(二)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1.主要自然资源

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从森林资源上看,陆地亚寒带的针叶林是世界上两大木材产区之一,1994年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42%(见表4.1.1)。

资料来源:根据“Geography of the World’s Major Regions”和《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张同铸主编)整理而来。表中森林面积为郁闭森林面积,下同。

从矿产资源上看,陆地亚寒带主要为加拿大地盾、北欧地台、俄罗斯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分布区及地槽褶皱分布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加拿大地盾区,由于前寒武纪岩层广泛出露,矿藏组成的基本特点以金属矿产为主,较为重要的有铁、金、铂、镍、铜、铅、锌、银等,这里有北美的大铁矿区拉布拉多—魁北克铁矿区和苏必利尔湖铁矿区,还分布有具世界意义的萨德伯里镍—铜矿床,以及北美最大的铀矿。此外,在阿巴拉契亚古生代褶皱带还分布有各种金属矿和煤矿;北欧地台区同加拿大地盾一样,在芬诺斯堪地亚前寒武纪地区拥有众多不同的矿产资源,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加东里褶皱山脉区也是如此,整个北欧地区主要矿产资源为铁、铜、铅、锌、钍等。在俄罗斯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及地槽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床,也蕴藏着巨大的能源矿藏。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煤炭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的伊尔库次克、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及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以北的寒带区域的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最大)及伏尔加—乌拉尔地区。

2.主要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亚寒带地区主要为针叶林所占据,因此相对于针叶林带的幅员面积而言,耕地面积不大,但由于俄罗斯和加拿大都是世界领土大国,且人口密度低,所以该带人均拥有耕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农业用地总面积因人口稀少与此带的陆域相比较仍属有限开发,所以农业对原生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大。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善,从此带向南,人口及农业的规模扩大,原生的自然环境大大萎缩,且受到严重干扰。

俄罗斯的亚寒带地区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中东部,受海洋调节较小,因而气候相对寒冷,该地带的农作物主要是大麦、黑麦、亚麻、马铃薯等;加拿大的亚寒带受海洋调节较大,气候较为温暖,以小麦种植为主,并且乳、肉产品丰富,成为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北欧各国家除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0%左右外,其它国家的耕地占国土面积都不足10%,其主要农产品为大麦、燕麦、小麦、裸麦和马铃薯等。

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因而森林采伐业是陆地亚寒带的传统产业部门之一。俄罗斯的森林采伐工业历史悠久,20年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中央区和西北区,形成了以北部的卡累利阿、阿尔汉格尔斯克和克姆地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中心。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向西伯利亚、乌拉尔和远东地区发展,目前采伐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尽管如此,其原木采伐量仅占世界的6%左右(1993年),与其占世界约30%的森林面积相比采伐量并不大。加拿大历史上是由英国殖民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在美国资本控制下发展,加拿大一直是林矿产品的净出口国之一。在20世纪60~70年代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林产品出口国。原木采伐量占世界的5.3%,低于其森林面积占世界的9.2%的水平。北欧国家的森林采伐业也由来已久,“原始森林”(不包括天然次生林)目前仅限于北部的少数地区存在,森林大量采伐的原因是纸浆工业和其他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其原木采伐量占世界的3.3%,虽然高于其森林面积占世界的1.6%的水平,但与其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约2.2hm2)相比并不高。由上可见,陆地亚寒带的森林资源一直是世界原木和木材加工产品的原料基地。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近期报告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寒带针叶林的面积非但没有缩小,却增加了2%;而阔叶林的面积却下降了2%。这主要是因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其比较注意采育平衡和人工造林的发展。而人工抚育阔叶林的生长量要明显小于因市场对硬阔材种的需求而产生的采伐量。

进入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