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首先,是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世界工业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也就是产业革命时期,或称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 后遍及整个欧洲。它是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变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为基础的。这次技术革命实现了自然力代替人力的变革,开创了人类的机械化时代。在这一阶段中,英国的工业生产领先于世界,其拥有当时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生铁产量的1/2以上,煤产量的1/3,它生产的棉纺织品80%用于出口,当时的英国(包括其殖民地)不仅向世界各国供应工业品,而且成为世界重要工业原料(如煤、铁)的主要供应者,故有“世界工厂”之称。因此,这一时期世界工业体系是一国支配下的“世界帝国型”的世界工业体系。产业革命也使英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生产的地域体系,形成了一批工业城市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区:如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夏纺织工业区;以伯明翰为中心的中英格兰综合经济区和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英格兰综合经济区等。在创新的地理扩散规律——技术扩散、市场空间开拓和圈层式传递的作用下,继英国产业革命之后,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也相继进入产业革命时期。随着采煤工业、钢铁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工矿城市,出现了生产由分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并迅速形成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其次,为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由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对经济作用的加强,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第二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次技术革命起源于德、美两国,并迅速向欧洲和北美扩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才使世界工业技术体系得到全面变革,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这次革命不仅使原有的重工业部门(钢铁、采煤、机械制造)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形成和发展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有色冶金、石油、汽车、内燃机车和飞机制造工业等。这期间世界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分布也表现出新的趋势:一是随着人类利用自然和开发资源能力的提高,工业生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在原料地和交通、区位优越的地方形成一批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二是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资本主义工业地带和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区,如美国的东北工业区、英国的中部区和东南部区、德国的鲁尔区等;三是随着西欧和北美帝国主义势力的增强,其为了最大限度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开矿设厂和开辟大的种植园等。使这些国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
再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欧、北美与日本三足鼎立及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60年代为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逐渐走向成熟;70年代以后为第二阶段,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其中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快速发展。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世界经济的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工业格局的多极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战后初期,美、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以1950年为例,该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7.3%,西欧国家占32.3%,二者加起来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70%。当时日本工业产值仅占世界的1.9%。但60年代以后,日本在技术革命的引领下,工业迅速发展,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北美和西欧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世界工业遂形成了西欧、北美与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工业格局的多极化开始出现。7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因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在世界性的产业梯度转移中,世界又出现了一股新兴工业经济力量,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亚洲“四小龙”和巴西、墨西哥等国。这些位于热带地区的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在空间结构上是中纬度工业化国家地理扩散的产物。它们的技术供给、资金供给和市场销售均依赖中纬度工业化国家,如东南亚相对与日本,南美洲相对与美国。中国是中纬度温带地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末期以来,不仅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成长,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工业品如钢铁、煤炭、电力、化肥、纺织品、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等已跨入世界生产大国行列。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使世界产业分工加深,生产的部门结构日趋复杂,地区专门化生产得到发展。工业生产的部门地域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业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正在上升,而发达国家一般趋于下降,服务业比重则趋于上升。工业内部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向“高技术工业”发展的趋势。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工业生产分布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的趋势。目前世界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日本及中国的东部等地。在世界工业日益向交通和区位优势地区、人力资本富裕地区和环境优美地区等集中的同时,南欧、东欧、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工业也都有了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内部,工业的均匀分布从19世纪末期已经开始。20世纪是其“落后地区”在居民生活质量和就业水平方面与全国水平接近的时期。
陆地低纬度地带,由于气候过热,并不十分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无论是湿热的雨林环境,还是干燥的热带气候环境,都会使人类必须付出高昂的开发成本才能获得适宜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与中纬度地带人类开发活动所获得的回报相比较,这里的高昂成本构成开发的地理障碍。这种地理环境障碍即使对于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来说也是难以克服的。正因为如此,近代工业殖民把这里只是作为工业原料(如热带经济作物)和资本积累(如黄金、白银)的开采地,长期以来抑制其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也抑制了社会制度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工业在这个地带极为薄弱。落后的农牧业是其主导的经济活动。 按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程度,大体可把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划分为原始的热带湿润地区、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过度开发的热带干湿季地区和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四种类型。
(一)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
原始热带湿润地区主要指环布于赤道及其附近低纬地区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这个地区农业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种植状态。由于过分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们定居生活,造成与现代文明地区的隔离。所以一般只有文化极端原始的土著居民在这里生息。
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有着共同的特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族是社会的基础结构,“头人”具有绝对权威,管理着该部族集团的生产和生活,他们散居在密林深处,几乎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赋予,过着完全或半完全封闭的原始生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完全或基本上是自给性的。他们拥有相对广阔的活动范围,与相邻的部族集团分散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