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在拉丁美洲的原始热带湿润地区散布着许多游耕族群,其中以亚马孙河西部的博洛人(Boro)为代表。博洛人从事狩猎和采集,又经营迁移农业,种植有玉米、豆类、南瓜、木薯等作物,但主要种植块根作物,并以其为主食。土地经过2~3年利用,休闲几年,再重新耕作。一般休闲年限与土地肥力恢复速度有关,如林地休闲年限为20~25年,灌丛6~10年,草地1~2年。博洛人还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
在非洲的原始热带湿润地区也散布着许多游耕部落,其中以俾格米人(Pygmy)为代表。他们以狩猎采集为主,尚不知农耕和畜牧。男人专司狩猎,女人则采集食物。他们一般以6~7户为一小群,共同生活和迁移,一旦居住地食物不足,就异地他迁,他们还没有私有制观念,过着原始氏族制群居生活。
在亚洲的原始热带湿润地区散布着依赖狩猎和游耕生活的人类群落。其中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是分布于马来半岛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西芒人(Semang)。西芒人在“头人”管理下进行采集和狩猎。此外,在东南亚大片的森林山地中,如加里曼丹和马来半岛的部分内陆地区,则存在着以迁移农业为特征的部族农业,其同样没有土地所有观念,经营方式极端简陋,仅靠棍棒挖穴播种,有“棒穴农业”之称,这是一种游耕类型。
总之,尽管原始部落的生产技术极端落后,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他们有限的农牧业活动与具有强大恢复能力的热带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部分热带湿润地区的自然环境仍然可以保持原始性的平衡,成为与高纬度地带成因类型相近的又一个人地关系和谐地区。
(二)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
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同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土地私有化促进的游耕农业、小农农业的发展和中世纪以后殖民主义的扩张所催化的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游耕农业、小农农业和种植园经济遍布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湿润森林地区。
游耕农业大都由部族来经营,不同的部族占用不同的游耕土地,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开发类型。既有单纯的游耕,也有游耕与固定农业兼营,游耕与畜牧业并举,游耕者同时兼营采集狩猎等。显然,这只是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粗放混合,缺乏科学经营上的意义。在热带季风条件下,由于降水多,强度大,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为此,一些地区发展了农林业(Agre-Forestry)土地经营制代替轮垦制度。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缅甸诸国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现在都重视推广农林业制度,劝导部族定居,放弃游耕习惯。小农农业是固定农耕业,小农人口属热带湿润地区人口的主体,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作为土地所有者,雇佣劳动力从事耕作,承租土地耕种是一种较普遍的形式(占1/3左右)。但由于人多地少、生产技术落后,谷物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需要,但经济作物(如橡胶、罂粟等)商品率较高。种植园经济是商品经济成分最高的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部分原来的种植园被收归国有,改由民族资本或官僚资本经营,一部分则属于跨国公司的外国资本经营,由于种植园土地面积大、资金足、经营技术比较先进,所以一般都产量高、效益好,在地区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发展的需求,现在热带湿润地区的雨林被大面积砍伐而作为耕地。这样不仅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破坏了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养分循环中断、土壤肥力丧失、土地遭受侵蚀退化及至引起区域性气候的变化。有的学者做过推算,如果按现在热带雨林消失的速度(每年递减约7%),将有百万个物种(即地球上所有物种的10%~20%)在很短时间内将会消失,这种损失的资源价值是无法估算的。所以,这一地区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球环境的一个最严重的隐患。
(三)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
由于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类生存条件较热带湿润地区要好一些,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也相对广泛和深刻。该地区热量资源丰富,但水分条件则随着距赤道的远近而发生变化;靠近赤道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 500mm,远离赤道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600mm左右,最低可至100mm。基于此,在热带干湿季地区便分异出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干旱稀树草原和热带灌丛稀树草原等三种景观类型。
热带稀树草原区,虽然水、热条件都较好,但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给人类的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局限,其经营方式因居民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不同而异。例如目前在非洲主要是草地系统的牧草放牧制和雨耕作业系统的迁移农业,而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主要是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随着时间的演进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比例不断提高,人们正在逐步缩短休闲时间,实行养畜业与雨田耕作制或养畜业与灌溉农业制的二元结构农业,并过渡到完全不进行休闲的干湿季全年耕作。由于这个地带通常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某些河流有常年较大的流量,可建设水库和蓄水池等水利工程,因此,其农业最终将向灌溉农业经营制度过渡。由此可见,热带稀树草原的各种农业经营形式都有自然地带的烙印。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下的人类生产活动,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经营形式。
热带干旱稀树草原和热带灌丛稀树草原区的水分条件不如热带稀树草原区。前者全年湿润月一般在6个月以下,干季较长,年降水量300~600mm,自然植被为草地。有些矮乔木分布;后者水分状况更差,气候更加干旱,虽然也有干、湿季之分,但雨季短暂,只有1~4个月为湿润月份。它们分布于热带稀树草原与荒漠、半荒漠的过渡地带,包括非洲萨赫勒地区南北两侧、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大部分地区、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南部、印度和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及北部广大地区以及墨西哥部分地区等。这些地区的气候干旱,不仅在于降水稀少,也在于变率较大。因此水分缺乏和大气降水的不稳定是农业经营的主要限制条件。为此,农业经营形式应优先服从于上述的限制条件:(1)选择需水量较少的农业部门或耐旱耐贫瘠的作物;(2)选择生长期短的作物,以适应雨期短暂和气候的年际变化,并充分利用有限的供水;(3)在农牧经营方面,采取一定的机动灵活方式。很显然,如果能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弥补水源不足,如实行灌溉农业等,那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土地生产的潜力。总之,在这一自然带内,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农业经营制度在形式上发生以下的演变:(1)粗放的牧场经营制。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稀少,人们经过狩猎野兽、游牧牲畜,最后发展到定位养育多种家畜。(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原来生产的食物不够消费,于是进入第二阶段即游耕阶段,农作物的生产具有流动性,以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和肥力下降。一般种植2~4年后,即要转移到另一块牧场上耕作。(3)除粗放的牧场经营外,还有谷物—休闲经营制。人口增长促使耕地面积增加,大部分地区成为耕地,休闲可使耕地积蓄水分和养分,耕地得以持续利用。(4)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促使人们种植商品性作物,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将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大田栽培饲料代替了休闲,既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性质,同时也进行饲料生产,牧业则为农作物种植提供肥料。这种农牧业一体化的经营制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5)中等集约的牧场经营向旱地农业推进。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要求提高农业工业化程度,增加劳动所得和人均收入,这时旱地农业被集约化的牧场经营挤到次要地位,因为即使用现代化手段生产作物,其收益也不如集约的牧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