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中西伯利亚高原区:是亚洲大陆向北伸展最远的自然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仅北西伯利亚和内雅库特等地为平原低地。气候属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永冻现象广布,位于本区东北的奥依米亚康和上扬斯克,冬季绝对最低温分别达-71℃和-68℃,有“寒极的两个女儿”之称。水系北流,水流湍急,为典型的山地河流,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与西西伯利亚相比,植被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不够典型,在泰加林带的南部缺少连续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带,但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

2.四国岛:日本第四大岛。在西南部。北临濑户内海,南濒太平洋。面积18,256 平方公里。人口约410 万 (1986)。四国山脉横亘,最高峰石锤山的天狗岳海拔1,982 米。吉野川横穿四国山地,形成大步危、小步危峡谷胜景。沿海平原狭小。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5—17℃。南部多雨(2,000毫米以上),北部较少(1,200 毫米上下)。南端室户岬与足折岬亚热带植物繁茂。有铜矿。

3.朝鲜半岛问题:朝鲜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国家,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上争夺势力范围,并于1945年9月达成协议,大致以北纬38?线为界,以南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方于1948年8月15日建立大韩民国,北方于1948年9月9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形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立的局面。随着冷战的结束,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逐步由对立走向合作。2000年6月,南北双方首脑进行了首次会晤,之后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在有关铁路、公路联结的军事问题、离散家属互访和经济合作方面达成协议,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发展。

4.中国东部季风区: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为大陆东缘山地的一部分。气候属大陆东岸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集中在夏季。河网稠密,且多大河。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英文

二、简答

1.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四大岛及其附近的3 900多个岛屿所组成,这些通称为日本群岛的岛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国土面积约37.8万km2,其中四大岛面积占95.4%。由于国土南北狭长,并与子午线斜交,使日本同面积相近的国家相比,所跨经度和纬度均多,这对日本的地理环境及地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是多山的国家,国土的70%为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主要山脉与岛弧平行,山脉高耸险峻,位于本州中央飞驒山脉海拔高度超过3 000m,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被誉为日本的“屋脊”。火山众多,是日本山地的另一个特色,全国约有200多座著名火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对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平原,一般由河流和海水搬运来的沙土堆积而成,零散地分布在河流下游或沿海一带,在入海口处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平原分为台地和低地,低地多开发为水田,而台地则因缺水农业开发较晚。日本的平原虽小,最大的关东平原面积也只有1.68万km2,但却对其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日本高密度经济社会的形成,是与可利用的平原狭小密切相关的。

受地形的影响,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航行。信浓川和利根川是日本最长的河流,但也分别只有367km和322km。

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日本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多雨地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2 000mm之间,与干旱气候面积广大的同纬度其他国家相比,是少有的森林国家,其森林覆盖率达66.8﹪。日本国土大部分属于温带,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除春夏秋冬四季外,日本还有春夏之间的梅雨期和秋冬之间的秋霖两个雨季。自古以来,春天樱花的开花日预示农田作业的开始,秋季枫树的红叶日和落叶日则告示冬季的来临。纵贯本州岛的脊梁山脉两侧的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之间以及沿海与内陆之间的气侯,均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日本海一侧冬季降雪多,是世界著名的“豪雪地带”。这是因西伯利亚气团经由日本海时加温加湿,并遇到与之几乎垂直的中央山脉而被迫抬升所致。

雪给生活在日本海一侧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时常会引起农业灾害、雪崩或融雪洪水等灾害,有“白魔”之说。为解决冰雪封天的冬季的生计,自古以来,日本海一侧各地相继发展起手工业,其中很多手工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地场产业”。这些地区的除雪技术也较发达。大雪除带来灾害以外,一方面雪成为山岳地带水力发电的重要能量资源,因有“白炭”之誉;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利用雪资源开辟滑雪场,发展旅游业,也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日本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既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土崩灾害等缘于地质地形的灾害,也有风害、低温冷害、干旱、大雪等气候灾害,这是由其国土自然环境特性所决定的。日本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活断层广布,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故有“火山、地震国”之称。境内有86座活火山,相当于全世界的1/10。而且日本固有的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结合在一起,有着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之破坏程度的特性,如地震、火山、台风和大雨除了引起直接破坏外,还常常引发火灾、山崩、洪水、泥石流等二次性破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使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平原地带,也使自然灾害更具危害性和破坏性。治山、治水、海岸加固等国土保护和防灾制度建设等,向来在日本的公共投资中占有重要份额。

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