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辽阔的空间范围、复杂的地形结构,形成了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根据亚洲地理环境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特征,可将亚洲划分为6大自然地理单元,并且根据各大区的内部差异,进一步划分为21个自然地理亚区。
(一)北亚大区
北亚大区包括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高纬的位置、广大的面积以及围绕北亚水体的不对称性,使北亚具有强烈大陆性的寒湿气候和广阔的永冻现象。在永冻范围内,地形、水文、植被等均受永冻层分布的影响。河流主要属北冰洋水系,植被具有耐寒性和典型的纬向地带性,动物界的特征鲜明。由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亚大区又进一步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3个亚区。
(二)中亚大区
中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多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因此受海洋影响较小,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内陆流域及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具有高山气候和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在中亚内部,由于地形类型不同和受其影响而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根据自然景观的内部差异,具体可分为5个亚区。
(三)东亚大区
东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东濒太平洋,西接亚欧大陆。由于地处海陆边缘,特别是半岛和岛屿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本区独特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型森林景观。特殊的地理位置既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又导致特殊构造体系(岛弧—海沟系)的形成。典型的季风型气候,形成了季风型水系的水文特征和古老而繁多的木本植物的分布。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纬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亚区。
(四)东南亚大区
东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过渡地带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地带。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地震繁多。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湿热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亚洲纬向地带性结构中独特的组成部分。气候包括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是亚洲自然植物和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根据内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
(五)南亚大区
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同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因有南亚次大陆之称。地形明显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大部分。大部分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分热、雨、凉三季。植被以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林和热带荒漠为主。依其内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
(六)西南亚大区
西南亚大区也称西亚大区,位于亚洲西南部,基本上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笼罩和广阔的内陆干燥地带的包围,使得西南亚很少受海洋湿源的影响,从而形成强烈的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内陆水系广大,多内陆河流和内陆湖泊,还有广大的无流区和一些间歇河。植被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只是在沿海和迎风多雨的山地才有森林分布。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区。
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等四大工业地带的雏形早在20世纪初已确立,并在战争期间得到巩固。恢复期复苏的四大工业地带,在高速增长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随着上述基础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其周边的临海地带扩散。京滨工业地带沿着东京湾向东扩散,形成京叶、鹿岛工业地带,成为广义的京滨工业地带的组成部分;中京工业地带沿着伊势湾西部扩散,建立起四日市石油化学工业基地;阪神工业地带向大阪湾两侧的土界、播磨一带扩展;介于阪神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之间的走廊地带——濑户内海得到大规模开发,在仓敷、福山、大分等地新建钢铁、石油化工大型联合企业。由此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
从自然、人口、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看,印度经济发展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印度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是:(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 000m的高原和丘陵。(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前者广泛分布于印度河—恒河平原和沿海冲积平原,总面积达77万 km2;后者以玄武岩为母质,富含矿物质,集中分布在德干高原,面积达52万 km2,因适宜植棉,故有“棉花黑土”之称。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年平均气温在24~27℃,全国3/4以上地区极端低温在0℃以上;降水充沛,但降水很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4)水文。在气候的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恒河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相差50多倍,印度河相差达百倍。(5)矿产资源。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层古老,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
2.人口劳动力条件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突出。人口增长过快是印度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和贫困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全国共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口最多,国语为印地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盲。
3.政治经济条件
在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为使政府行政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近几年虽连续进行了几次大选,但政局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加之宗教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在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经过50多年的建设,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和设备老化,印度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4.科技条件
独立后印度各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发展,不仅在各高校设立各类科研机构,中央和各邦政府也建有各种研究所和实验室,各大企业亦设有研究与开发机构,比较著名的科研机构就达1 200多家。目前,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是束缚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5.社会文化条件
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印度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估计全国共有3 000个种姓和30 000个亚种姓。多年来,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