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析西亚石油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西亚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2000年底石油的探明储量为925亿t,占世界的65.3%;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为52.52万亿m3,占世界的35%。其中,99%集中在波斯湾及其周围约100万km2的范围内。位于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别列世界前五位,仅沙特阿拉伯一国即独占世界总储量的1/4;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列世界前四位。
西亚的石油业发端于1891年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钻得的第一口井。1908年5月26日,伊朗的苏莱曼油田首次喷出工业性油流,西亚石油生产由此开始。为了摆脱西方国家对西亚石油生产和销售的控制,西亚各石油输出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于1960年9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成员包括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发展中国家。OPEC成员国通过提高石油税率,对石油业实行国有化,使石油收入迅速增加,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生产的高度集中性是西亚石油经济的显著特征。一方面,石油生产高度集中在波斯湾沿岸国家;另一方面,油田个体规模大,生产能力在3 000万t以上的油田有十几个,如沙特阿拉伯的盖瓦尔、塞法尼耶、拜里和阿卜凯克,科威特的布尔甘,伊拉克的基尔库克和鲁迈拉,伊朗的马伦、阿瓦士、加奇萨兰和阿加贾里等,其生产能力占波斯湾地区总生产能力的70%以上。
石油加工能力较弱,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是西亚石油经济的又一突出特征。2000年,西亚石油的日加工能力只有635.5万桶,仅占世界石油加工能力的7.8%,与其石油生产在世界上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与石油加工业相比,石油化学工业更加薄弱,主要的石油化学工业中心是沙特阿拉伯的朱拜勒和科威特的舒艾拜。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主要的海港有伊朗的哈尔克岛和沙特阿拉伯的拉斯坦努拉,两港合计占西亚港口总装油能力的一半,在世界各大石油输出港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位。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波斯湾地区石油输出量的90%~95%从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因此该海峡有“石油海峡”之称。1977年,伊拉克建成了以土耳其的德尔特约尔港为终点的输油管,长1 000km,年输油能力5 000万t;1981年沙特阿拉伯建成了横越阿拉伯半岛至红海岸延布港输油管,全长1 200km,年输油能力达9 250万t,从而使西亚的石油运输地理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霍尔木兹海峡的运出量在波斯湾地区出口总量中的比重下降至7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