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亚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工业化与代表性国家


4.以国际交易为主要经济内容的地区中心城市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这两个城市曾经均为英国殖民地,以自由化经济为背景早已确立了作为地区性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迅速跨越边境向其周边地区扩张,形成著名的“增长三角”和“珠江三角”。如今,两大城市圈范围已扩展到100公里。

二、亚洲唯一的发达工业化国家——日本

(一) 自然条件概述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等四大岛及其附近的3 900多个岛屿所组成,这些通称为日本群岛的岛屿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呈狭长的弧形。国土面积约37.8万km2,其中四大岛面积占95.4%。由于国土南北狭长,并与子午线斜交,使日本同面积相近的国家相比,所跨经度和纬度均多,这对日本的地理环境及地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是多山的国家,国土的70%为山地和丘陵,平原狭小。主要山脉与岛弧平行,山脉高耸险峻,位于本州中央飞驒山脉海拔高度超过3 000m,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被誉为日本的“屋脊”。火山众多,是日本山地的另一个特色,全国约有200多座著名火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对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平原,一般由河流和海水搬运来的沙土堆积而成,零散地分布在河流下游或沿海一带,在入海口处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平原分为台地和低地,低地多开发为水田,而台地则因缺水农业开发较晚。日本的平原虽小,最大的关东平原面积也只有1.68万km2,但却对其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日本高密度经济社会的形成,是与可利用的平原狭小密切相关的。

受地形的影响,日本的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航行。信浓川和利根川是日本最长的河流,但也分别只有367km和322km。

日本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日本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多雨地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2 000mm之间,与干旱气候面积广大的同纬度其他国家相比,是少有的森林国家,其森林覆盖率达66.8﹪。日本国土大部分属于温带,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除春夏秋冬四季外,日本还有春夏之间的梅雨期和秋冬之间的秋霖两个雨季。自古以来,春天樱花的开花日预示农田作业的开始,秋季枫树的红叶日和落叶日则告示冬季的来临。

纵贯本州岛的脊梁山脉两侧的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之间以及沿海与内陆之间的气侯,均有显著的地域分异。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区:(1)以冬季降雪为特征的日本海沿岸;(2)易出现梅雨期大雨和干旱的九州地区;(3)降水少、终年多晴天的濑户内海地区;(4)降水多、深受黑潮影响而温暖的南海地区。

日本海一侧冬季降雪多,是世界著名的“豪雪地带”。这是因西伯利亚气团经由日本海时加温加湿,并遇到与之几乎垂直的中央山脉而被迫抬升所致。① 大雪给生活在日本海一侧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时常会引起农业灾害、雪崩或融雪洪水等灾害,有“白魔”之说。为解决冰雪封天的冬季的生计,自古以来,日本海一侧各地相继发展起手工业,其中很多手工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地场产业”。这些地区的除雪技术也较发达。大雪除带来灾害以外,一方面雪成为山岳地带水力发电的重要能量资源,因有“白炭”之誉;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利用雪资源开辟滑雪场,发展旅游业,也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日本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既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土崩灾害等缘于地质地形的灾害,也有风害、低温冷害、干旱、大雪等气候灾害,这是由其国土自然环境特性所决定的。日本地处西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活断层广布,火山众多、地震频繁,故有“火山、地震国”之称。境内有86座活火山,相当于全世界的1/10。而且日本固有的地形条件和气象条件结合在一起,有着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之破坏程度的特性,如地震、火山、台风和大雨除了引起直接破坏外,还常常引发火灾、山崩、洪水、泥石流等二次性破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使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狭小的平原地带,也使自然灾害更具危害性和破坏性。治山、治水、海岸加固等国土保护和防灾制度建设等,向来在日本的公共投资中占有重要份额。

虽然日本高度重视对其狭小的地理环境的保护,但是长期的经济开发活动仍然不可避免的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在:(1)天然林的树种构成发生了变化。日本的住宅多以木制房为主,高速增长时期为满足旺盛的住宅需求,砍伐天然林后大规模地营造了速生的杉树、丝柏等人工林。自1966年以后虽然森林总面积未减少,但森林构成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天然林共减少了210万hm2。而人工林在涵养水分、腐殖土壤等自然生态上的作用却远不及天然林。(2)农用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在战后急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原本并不充裕的农业用地迅速转化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道路用地。在过去的40年间,农地减少了约110万hm2。(3)城市化和人工海岸建设极大地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息。战后为高速增长的工业和城市人口提供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也为确保海岸域的安全,日本在内海和内海湾地带建造了大批海岸保护设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海岸线的过于人工化,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海岸和干泻,从而破坏了鸟类和鱼类的生息环境,海岸的水质净化机能也因此而受影响。如今在东京湾,约20%的海面已被填埋,几乎看不到自然海岸。(4)战后的汽车社会化和由此带动的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以其噪音、振动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造成公害,而且也破坏了生物的行动圈和自由移动。

(二) 经济发展轨迹

1.明治维新与近代化

到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是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农业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近代化开始启动。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开放政策,大量引进欧美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并为之不惜费用和人才的投入,全面普及教育也是明治时期的重要国策。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约70年间,日本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为4﹪~5%,超过了欧美工业先行国家水平。

2、对外扩张与工业化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推行“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在“殖产兴业”政策下,日本走了一条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纺织、钢铁、造船、化工等近代工业。然而日本的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富国强兵”政策,却使其工业化始终与对外侵略战争联系在一起。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4~1915年的日俄战争、1931年以后的侵华战争和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等,成为日本对外掠夺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占领市场的手段。战争刺激了与军事密切相关的钢铁、车辆、造船、电机、化工等重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日本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工业结构也从轻纺工业为主转向重化学工业为中心,1942年重化学工业化率达到66.9%。然而,与军事化高度相关的工业化却延缓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程,在日本国内,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了工人与农民的强烈不满。由于资金、资本、劳动力被强制性地投入到战争,使经济脱离了正常轨道,最终陷入全面崩溃,及至遭受战争惨败的结局。

进入第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