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亚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5.结构调整期:首都圈一极集中型结构的形成 稳定增长时期一度出现的国土均衡发展的趋势,到80年代中期以后遇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是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二是生产国际化的压力。两种力量作用于日本国土的结果便是,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向东京及其周边集中,以至形成首都圈一极集中型国土结构。
随着产业结构向高技术、服务化递进,各种专门要素高度集聚的首都圈的优势分外凸显:(1)工业区位向首都圈附近的北关东、甲信越以及南东北地区倾斜,名古屋圈的工业也向首都圈方向扩展,呈现出一种工业向半径达300千米的广义的首都圈集聚的趋势。(2)在经济国际化和服务化背景下,生活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中枢管理职能等第三产业不断向东京集中。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停止的人口流入,到80年代再度恢复,人口净流入量每年约达5万人(泡沫经济前夕的1986、1987年净流入量竟高达15万人)。日本国土构造呈现出从太平洋带状地带“一轴集中型”向首都圈“一极集中型”转变的特点。
相比之下,地方经济深受影响。由于大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地方不仅失去重要的投资来源,其产业也受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引进大都市圈的企业来振兴地方经济的模式已不可持续,产业空洞化疑虑正笼罩着地方。名古屋和关西圈也不容乐观,两大城市圈同首都圈的差距在拉大。关西圈产业向钢铁等基础原材料部门倾斜,未能及时跟上产业高新技术化浪潮;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下,以大商社为代表的主要企业将中枢管理职能从大阪迁至东京,出现经济停滞,人口流失。以机械工业的集聚而著称的名古屋圈,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所起色,但由于中枢管理职能和高级城市职能集聚度较低,人口吸引力也有所减弱。
(六)现代国土结构的特征
现代日本的国土结构可以从两个视角把握:一是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对立,二是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
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
所谓大城市圈,指的是超越行政界线而同大城市的景观一体化的区域或功能上同大城市关系密切的区域。地理学上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景观上同大城市连在一起的城市化区域(城市连绵区);(2)通勤等日常行动与大城市密切相关的区域(日常生活圈);(3)经济活动和人口移入同大城市关系密切的区域(大城市影响圈)等。在日本,城市圈通常指第二个意义上的大城市圈。
从各区域同三大城市圈的关系角度,日本全国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地区:(1)三大都市圈:首都圈(1都3县)、名古屋圈(东海4县)、关西圈(2府4县);(2)地方圈:北海道、东北地区、北陆地区、山阴地区、四国地区、南九州地区和冲绳县;(3)中间地带:北关东地区、山阳地区和北九州地区。 从大城市圈与地方的关系角度看,日本的国土结构呈现如下特征:(1)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三大城市圈的14个都府县总面积不到全国的20%,却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人口和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而位于日本南北两端和日本海一侧的地方圈,面积虽占全国60%,但其人口却只有全国的25%,而生产和国民收入则不到全国的20%,制造业附加价值和批发销售额也只有15% (参看表6.2.3)。
然而,上述指标并不反映人均收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从1994年的情况来看,若把东京的人均收入作为100计算,三大城市圈的人均收入为71,地方圈人均收入为59。可以说日本是世界上地区间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2)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北关东、山阳、九州北部属于过渡地带,因而最易受三大都市圈的经济辐射,构成日本的中密度地带。由三个中间地带同三大城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带状地带,即第一国土轴。(3)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首都圈面积不足全国的3.6%,却居住着约3 200万人口,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4。制造业附加价值也近1/4,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为全国的30%,批发额则超过40%。相比之下,关西圈和名古屋圈面积同首都圈接近,人口分别为2 000万和1 500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还不到首都圈的一半。
表6.2.3 日本的国土结构指标——三大城市圈、 中间地带与地方圈(%)
资料来源:《地域经济总览98》东洋经济新报社,《工业统计表》1996,《县势98》国势社。
2.中枢管理职能的区位与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
中枢管理职能是城市的高级职能,是决定现代大城市的吸引力、成长力的最主要的职能。 中枢管理职能可分为行政的(政治)、经济的、文化—社会等三种类型。行政的中枢管理职能由政府机构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各种机构承担;经济的中枢管理职能主要为民间企业的总部和分部职能;文化—社会的中枢管理职能则以大学、媒体为代表。中枢管理职能的区位,特别是经济中枢管理职能的区位,在过去30多年期间,对日本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变化产生了最为深刻的影响。 在日本,制造业大企业把生产职能先是集中配置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内,把以销售产品和收集市场信息为主要职能的营销网点向全国广泛配置,而将中枢管理职能则向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配置。日本上市企业的51%把公司总部设在东京;大阪的公司总部数量约为东京的1/3。
也就是说,大公司总部这一中枢管理职能的集聚呈现着:东京→大阪→名古屋→地方中枢城市的等级体系;公司分部这一营业基地的区位集聚则表现出:东京—大阪—名古屋→中枢城市→准中枢城市→其他县厅所在地的等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