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亚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工业化与代表性国家


行政的中枢管理职能的区位也呈现大体类似的等级体系特征。国会、行政机构、司法机构则理所当然地集中于首都东京,其派出机构集中于地方的行政中心城市。与此相对应,“地方圈”的大中企业的分部往往设在集聚度高的地方中枢城市。

专门的、多样化的企业服务业和知识型产业,如商品批发额、人均信息处理服务业的营业额、广告销售额、银行储蓄余额等均呈现着首先向东京高度集聚,其次向大阪,再次向地方中枢城市和准地方中枢城市集聚的等级关系。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

(一) 一贫如洗的国土上创造的“汉江奇迹”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建国于1948年8月。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朝鲜半岛遭受了多重灾难:先是20世纪初沦为日本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1945年光复之后,苏军和美军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以北纬38o线为界)。随之而来的冷战格局使拥有几千年共同历史的单一民族国家一分为二。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把朝鲜半岛几乎夷为平地。在此后的几十年期间,朝鲜半岛一直是东西方冷战和后冷战的前沿。

1.一贫如洗的经济基础

朝鲜半岛的矿产资源分布极为不均衡,发展近代工业所需的煤炭、铁矿石、森林等资源大多数集中于北半部,半岛南部只有高岭土、石灰石等少数非金属矿物资源。因此,殖民地时期建立的工业绝大多数分布在北部,形成“北工南农”、“北重南轻”的产业格局,南部90%的人口从事农业。1948年的南北分裂,切断了建立在互补性基础上的经济联系。由于失去了北部的电力供应等,1948年南部的工业产值仅为殖民地时期的20%,经济陷入瘫痪状态。在朝鲜战争中,韩国近50%的工矿、电力和交通设施遭到破坏,处于“绝对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停战后的韩国,依靠美国的援助致力于经济复兴,建立以“三白工业”(制粉、制糖、纺织)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工业。这种以消费品为中心的工业,难以形成扩大再生产结构,工业发展所需原材料的90%以上依赖于进口。结果, 50年代末美国的援助骤减时,韩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经济危机。1960年,韩国的GDP只有20亿美元,人均GDP尚不足8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达3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国。此时,在经济上远不如半岛的北半岛。

2.政府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

1961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新政府把“现代化”和“脱贫”作为国家建设目标,决定走一条由国家引导和组织市场经济的“政府主导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61年开始的第一次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明确提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重点发展以出口为目的的纺织、服装、制鞋、胶合板、杂货等可以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工业部门。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是因为在资源贫乏、劳动力过剩、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国内市场狭小的韩国实施进口替代型工业化,既无法缓解就业压力,也无法解决慢性的国际收支赤字,产业也难以享受规模效益。当时的韩国所拥有的唯一比较优势,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为开拓国际市场和创汇,政府采取降低汇率、提供出口补贴、实施进出口联动制、优惠出口金融等积极的出口产业振兴政策。至于资金不足,靠举措外债(外国贷款、吸收直接投资)来解决。对于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大企业和出口企业,政府提供了金融、税收、配额方面的各种优惠措施。与此同时,政府以公共投资方式建设了出口加工区等大量产业基础设施。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功:1962~1966年间的“一•五”和1967~1971年间的“二•五”期间,GDP分别实现7.8%和9.7%的高增长率;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GNP中农林水产业所占比重从1962年的37.0%下降到1971年的27.2%,工矿业则从16.4%上升到22.5%;出口工业化率也实现了飞跃性的提高,从1961年的27.7%猛升到1971年的88.9%。

3.重化学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到出口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的出口产品仍以纺织、家用电器、船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终极产品的出口增长诱发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等基础投入品的进口,导致贸易连年赤字。繁荣的出口部门并未能带动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经济的二元化现象严重,加工贸易型工业化战略开始暴露出弊端。同时,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领域的比较优势也难以继续维持,在发达国家又遇到贸易保护壁垒,发展重化学工业并尽快确立国际竞争力已势在必行。于是,韩国在从1972年开始实施的第三次、四次五年计划中,大力推动重化学工业化。1973年“重化学工业化宣言”中指定的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和造船、电子等六大战略性部门得到了政府关税保护和低息融资等培育支持。

为提高投资效率,韩国非常重视产业区位,在拥有优良港湾的东南沿海地带兴建了一批重化学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浦项钢铁基地、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基地、温山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玉浦造船工业基地、昌原综合机械工业基地、龟尾电子工业基地、丽水—光阳综合化工基地等。重化学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并经过短暂的进口替代过程而迅速确立起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重化学工业产值和附加值在制造业中所占比率已超过轻工业;工业制成品出口中,重化学工业产品所占比率从1970年的7.1%上升到1981年的47.0%。1977年,韩国的出口突破100亿美元,1978年人均GDP也超过了1 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由工业化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对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超出内外需求的重化学工业部门扩张开始出现过剩和重复投资问题,高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日益突出,如收入差距扩大,产业间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发展滞后,国际收支恶化,外债膨胀等等。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及世界经济的全面萧条,更加重了上述问题。1980年,韩国遭遇了朝鲜战争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开始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4.稳定增长结构的确立

韩国自1982年起实施的五年计划称之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意味着修正过去的 “增长第一主义”发展战略,开始注重持续稳定增长和推行西方的“福利社会”目标。

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面临了新的挑战。国内工资水平迅速上升,韩元升值,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在国际市场上遇到来自中国、东南亚等后发国家的竞争压力,这些原因导致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退,制造业发展受阻,经济增长和出口速度放慢。韩国开始进入由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变阶段,把行政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改革作为主要实施内容。

1995年,韩国GNP达4 517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到1996年,韩国加入“发达国家俱乐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为该组织第29个成员国。就在韩国全面步入国际化、自由化阶段之际,突然遇到1997年席卷亚洲广大地区的金融危机。

进入第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