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亚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工业化与代表性国家


(二) 经济特征与经济危机

1.投入拉动下的经济增长

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实现,从而有别于以渐进地改进生产性(投入产出比)为主的欧美模式。据OECD的分析,1970~1995年的25年资本投入的增长率,美国为2.3%,日本为5.7%,而韩国则高达12.4%。

2.政府主导、财阀唱主角的经济结构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主导,主要是通过两种手段进行:一是制定经济发展中长期计划和经济政策,二是建立由政府控制的金融体系,通过配置资金来引导经济走向。政府对经济的介入,在国力薄弱、民间力量尚不成熟的初期阶段是有必要和有效的,然而过度的干预难免会扭曲市场秩序,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韩国经济中政府、金融、企业三者之间不正常的关系,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受政府重点扶持的大财阀企业,是韩国工业化的主角。韩国的大财阀企业均有着很深的政府背景。为培植本国企业集团、追求规模经济,政府对所选择的重点企业提供市场准入、政策保护、优先配置资金等强有力扶持。受政府重点扶持的财阀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化学工业部门陆续进行巨额投资,同步推进规模经营和多样化经营,因而迅速成长为国际性的综合性大企业。

毫无疑问,韩国的财阀的顽强的毅力和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家精神,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工业化道路上确实曾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由于经济的过度集中,商品、要素市场被扭曲,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财阀集团系列企业间不公正的内部交易、相互出资、相互担保的惯行,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韩国财阀企业的高负债率、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结合的家族式经营体制,使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脆弱。当1997年金融危机到来时,起亚、汉拿、韩宝、双龙、真露集团等大型财阀企业纷纷倒闭,就连赫赫有名的第二大财阀——大宇集团也未能避免解体厄运。大企业集团的接连倒闭,更加重了韩国的经济危机。

3.辅助产业的对外依赖

韩国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一些产业领域已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生产、出口大国。重化学工业的中心也从70年代的钢铁、石油化工、造船等大规模装置型产业向汽车、机械、VTR、半导体、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但总体上看,韩国的竞争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对于价格极为敏感的标准化产品领域,除半导体以外大多数产业的竞争优势源泉为低价格(基于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最大限度地追求规模经济),技术多为消化和改良的技术,尚未真正进入由创新推动的差别化竞争阶段。韩国竞争优势产业所需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模具、精密加工零部件、特殊材料仍依赖进口。据统计,主要尖端产品成品中,作为技术使用费、核心部件费以及材料费等向外国支付的费用,汽车为30%,DRAM(随机存储器)为35%,有的产品甚至高达50~70%。

由于辅助产业和基础技术的对外依赖,韩国形成了进口诱发型的经济结构,进口的海外依存度高于出口的海外依存度,这是韩国贸易收支长期以来不能摆脱赤字的结构性原因。当前韩国产业所面前的课题,是加大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力培养中小企业,提高资本品、中间产品的国产化水平,走出标准化产品的批量生产体系,建立灵活生产高性能、多功能产品的柔性生产体系,从而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形成差别化竞争优势。

(三) 主要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分布

1.钢铁工业

1970年成立的浦项钢铁联合企业,标志着韩国的现代化钢铁工业正式起步。此后,钢铁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81年产量突破1000万t。钢铁生产能力从100万t扩大到1500万t仅用了10年时间,这在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实属奇迹,连以发展最快而著称于世的日本,也是用34年时间才完成这一飞跃。韩国钢铁工业几乎同步完成了进口替代和对外出口。1999年,粗钢产量达4100万t,居世界第六位。 资源贫乏的韩国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全部依赖进口。为降低运输成本,钢铁工业布局在便于进口原、燃料的沿海港口附近,东南沿海濒临迎日湾的浦项和光阳湾的光阳是韩国最主要的钢铁生产基地。

2.造船工业

国家重点支持的出口战略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造船工业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造船格局,直接威胁着自70年代以来遥居世界榜首的日本。造船竣工量在1980年仅为52万载重吨,而到2000年创1 222万载重吨(占世界40%),首次超过自1956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位的日本,同年所接受订单和进行中的工程量也同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造船国。

韩国的造船厂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这里良港密布,水深且潮差小,又是钢铁和机械工业等辅助产业的集聚地,人口稠密,故极适宜发展造船业。大型造船厂集中于蔚山的米浦和巨济、釜山影岛等地,中小型造船厂分布在忠武、丽水等南海岸。目前,现代重工、大宇重工、三星重工和汉拿重工(1997年金融危机中一度濒临破产,后因所接受订单增加而在恢复之中)等大公司控制着韩国的造船工业。

3.汽车制造业

韩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从事汽车及其关联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2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约8%,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10%。1999年韩国生产汽车284万辆,出口汽车150万辆,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八位。从60年代初期起,韩国仅用30多年时间完成了先进工业国用100年时间实现的发展。

汽车工业虽然发展迅速,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技术上的差距。韩国的汽车工业在平均国产化率、燃费、排气对策、涂装、组装方面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设计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电子化部件等领域尚有一定差距,新技术开发能力也有不足,成为其汽车工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障碍。 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蔚山、釜山、光州、仁川、始兴等地。

4.电子电气工业

韩国最为重要的工业部门。如果说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是金融危机中受打击最大并加重金融危机的主要部门,电子工业则是韩国得以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主力部门。自20世纪50年代起,从进口替代型家电生产开始。此后,需要劳动力较多的加工组装型家电制造业迅速发展并成为出口主力产品。从80年代起,致力于发展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等信息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半导体、集成电路、LCD(液晶显示器)等能动部件制造业,并开始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与发达国家竞争。如今,韩国在DRAM、LCD等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产品生产周期短、设备投资额巨大的通用部件领域,无论品质还是价格都已建立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白色家电”和AV设备(视听设备)领域进行市场指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目前这一领域的海外生产比率已达20﹪~50%。而国内电子电气工业重心则向市场成长性高的信息通信设备及其部件转移。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电子和大宇电子是韩国电子电气业的代表性企业,这四大企业的国内外生产在世界电子电气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均为1998年):在世界同类产品生产中所占比率最大的是DRAM,占世界总产量的近40%;其次为大型LCD和微波炉,约占25~30%;VTR(录像机)、CDT(彩色显像管)、CDT监测器占世界20%;光盘驱动器、彩色电视机占15%;手提电话、传真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占世界5~10%。 电子电器工业分布在以汉城为中心的首都圈(汉城、仁川、水原等地)、内陆的龟尾电子工业团地以及釜山等地。

进入第九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