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亚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4)能源工业。能源短缺一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印度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总储量为204.7亿t,可采储量69.9亿t。煤炭是印度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57%,燃煤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58.8%。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现有两大国营煤炭公司从事煤炭的生产和经营,一是印度煤炭公司,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90%;二是辛格雷尼煤矿公司,产量占7%。煤炭工业主要分布在比哈尔、中央和西孟加拉3邦,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30%。印度石油的储量和产量一直很小,直到70年代大力勘探海上石油,并在孟买沿海和东部高地地区开发几个油田,情况才有所好转。1995年产量达到最高峰,为3 462万t,之后开始下降,1999年产量为3 256万t,远不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生产能力已达开采极限,维持现有产量已非常困难。电力工业中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26%。火电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产煤区,尤其是达莫德尔河谷地,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另外在孟买、德里、艾哈迈达巴德、恰内等地建有6座核电站。
(5)钢铁工业。印度钢铁工业的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铁矿、锰矿和铬矿储量大,质量好,且相互毗邻,距煤产区较近。印度钢铁工业发端于20世纪初,但直至50年代中期以后才得到迅速发展,在1991年经济改革之前,钢铁工业一直是公营经济重点发展部门,1950~1960年和1960~1970年钢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均为8%,1970~1980年降为5.7%,1980~1990年回升至6.4%。新经济政策实施以后,私营部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钢铁产量由1991~1992年度的740万t增加到1999—2000年度的1 462万t,所占比重由51.4%上升至55.22%。① 目前,印度是世界第十大钢铁生产国,印度钢铁局(Steel Authority of India,SAIL)是印度最大的钢铁企业,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由位于比莱、波卡罗、杜尔加布尔、劳尔克拉和伯恩布尔五大钢铁厂组成,在杜尔加布尔、塞勒姆、钱德拉布尔、珀德拉沃蒂还有合金钢厂和铁合金厂。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
2.农业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1999年有耕地面积16 175万hm2,占亚洲耕地总面积的32.7%,居亚洲各国之首;人均占有耕地0.16 hm2,约为中国的2倍。且与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为其成为农业大国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印度农业生产的总规模仅次于中、美两国,居世界第三位。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1)发展模式。独立之前,印度农业长期处于停滞和衰退状态,粮食问题十分突出。独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和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农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粮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有余,茶叶、糖、香料和水产品等的出口量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土地改革,削弱了封建大地主的势力,将地权分散到中小地主阶级手中,资本主义农场逐渐兴起。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印度开始采取以推广高产良种为核心的农业技术改良,涉及范围基本上是几种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和稻谷,此即“绿色革命”。主要包括扩大灌溉面积,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提高机械化程度等内容。“绿色革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75年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为增加食物来源,特别是动物性食物来源,印度从1970年开始又先后推出了旨在发展牛奶生产的“白色革命”和发展渔业的“蓝色革命”,取得了一定成绩。农业合作社是印度政府实现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其类型主要包括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社在推进“白色革命”和 “蓝色革命”、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居民营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部门结构。印度农业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1989年度,农村居民总收入的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4%来自林业,1.3%来自渔业;在种植业的总产值中,粮食占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1990年,在总播种面积中,谷物占59%,大豆占13.1%,油料作物占10.6%,棉花占5.1%,甘蔗占1.7%。稻谷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小麦为印度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世界上亦居第二位。在畜牧业中,养牛业最为重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
(3)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印度的农业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具体可分为四大农业区:一是东北部稻谷、黄麻、茶叶区。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地形平坦,气候湿热,是全国最重要的稻谷产区,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的80%。黄麻和茶叶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中黄麻产量占全国的98%,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恒河下游的低洼平原上,与东侧的孟加拉国共同组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黄麻产区;茶叶产量占全国的80%,主要分布在阿萨姆邦湿润多雨的丘陵地带。二是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中、上游平原及周围山地组成,气候自东向西由湿润转为干燥,灌溉条件较好,灌溉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以小麦和杂豆为优势作物,其中小麦的产量占全国的90%。油菜、芝麻和甘蔗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75%和50%,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三是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大部分位于德干熔岩高原上,除东南部属湿润气候外,一般为半湿润至干燥气候。粟类、豆类等杂粮占绝对优势。棉花、花生、烟草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其中棉花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集中分布在德干高原上;花生和烟草均占全国的80%以上。四是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位于西高止山南段及沿海冲积平原,气候湿热,是国内唯一的热带雨林区。全区以热带作物为主,为全国橡胶、咖啡、腰果、胡椒、生姜、木薯、椰子、豆蔻等的集中分布区,香蕉、茶叶也较重要。粮食作物以稻谷占优势,山区杂粮较多。
3.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独立以来,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短缺。印度一直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虽然独立以后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印度能源消费正在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5﹪~2%。能源产量的增加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1999 年,印度的人均能源消费为479kg石油当量,只及世界平均值的28%,接近中国的一半。印度国内原油需求的70%需要靠进口,2000年的石油进口费用高达160亿美元,石油进口已成为印度政府的一大财政负担。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长期以来,印度实行的是政府资本投入型的重化工业化战略,政府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运输设施为例,1951~1995年公路总长度增加了7倍,而所承担的货运量与客运量分别增加了67倍和65倍,汽车拥有量增加了92倍;铁路从建成至今从未进行过全面彻底的改造,同时,印度铁路一直没有实行统一的标准,在全国路网中,标准轨铁路长达4 700km,宽轨铁路11 928km,其余为窄轨,这又加大了更新改造的难度;全国共有150座港口,目前正超负荷运转,其吞吐量与处理能力的比值为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