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欧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欧洲人文地理概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建立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国家集团与英、法、美“民主”国家集团的对立、苏联的日益发展壮大,是这个时期欧洲政治舞台的基本内容。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政治地图

1.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欧洲政治地图变化

其主要政治事件有:第一,根据波茨坦协定,欧洲有关国家的疆界发生了重要变化:德国一分为二,组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一部分国土划给了苏联、波兰;意大利将部分领土划归南斯拉夫和法国;奥地利于1945年宣布独立,又在1955年10月宣布为永久中立国;苏联的版图囊括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还获得了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比萨拉比亚,还从日本获得了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波兰的领土西移;罗马尼亚的版图变小。第二,欧洲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在美国支持下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对峙的格局。军事上的华沙条约国集团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上的“经互会”和“欧洲共同体”不仅使欧洲,也使全球进入了战后的“冷战”状态。

2.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欧洲政治地图

欧洲是世界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政治地图变化最剧烈的地区,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自90年代初两个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以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成为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版图东部的6个州。苏联的欧洲部分分裂成基本上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7个独立国家,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阿尔巴尼亚、前南斯拉夫等国先后改变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第二,独立国家数量由90年代前的33个猛增到90代后的43个。主要是东欧由过去的一个统一的苏联变为现在的7个独立国家,南欧由过去13国变为现在17国。新增的独立国家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南斯拉夫”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称“塞尔维亚和黑山”。第三,中欧政治地图变化显著。90年代前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从而引起了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实力对比的重大变化;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1月分别独立为捷克、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第四,“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是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军事防务一体化的主要形式,而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则于1991年6月和7月分别解散,成为了历史。

三、欧洲近现代经济的形成与扩散

(一)16~18世纪: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资本原始积累

在11~15世纪,城市兴起、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是西欧封建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正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才使资本主义关系在西欧城市中得以萌芽。

中世纪欧洲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手工业生产是当时城市经济的物质基础,其中毛织业和冶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意大利北部城市和西欧佛兰德尔(即尼德兰南部)是毛织业发展最早、最繁盛的地区。到15世纪时已经出现了自动纺车,在织布和印染技术方面也有很大改进。冶铁业在德意志和中欧一些城市最为发达,14世纪末,开始利用水车带动风箱吹风,带动重锤粉碎矿石,并产生了铸铁业。15世纪中叶,出现了鼓风炉。

城市商业的进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别推动了西欧和近东之间的贸易,加速了地中海北岸城市的繁荣。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集市贸易,在中世纪中后期迅速扩大,其中以12~13世纪兴盛的香槟集市、14世纪中叶兴盛的汉萨同盟对欧洲近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①16~18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的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大发展的时期,是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殖民者开始走向海外进行殖民掠夺的时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依靠对国内农民土地的剥夺(西欧的“圈地运动”)、推行国债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和推行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来实施。

欧洲经济兴衰的更替也是明显的。意大利北部城市经济在16世纪衰落了,代之兴盛起来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特别是西班牙在16世纪成为西欧经济最繁荣的强国。17世纪荷兰则成了西欧经济的中心,荷兰的毛织业、丝绸业、麻布业、造船业、捕鱼业都很发达,但是更具优势的是荷兰的对外贸易业,它拥有强大的商船队,有“世界的海上马车夫”之称,其商业霸权也支撑和带动了它的工场手工业的兴旺。

英国自16世纪开始,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并且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17世纪上半期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下半期从荷兰手中夺得海上霸权,18世纪又挤掉法国,确立了它在印度、北美的殖民霸权,成为18世纪首屈一指的工业、商业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起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更加巩固和扩大了英国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

16~18世纪的法国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虽有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扩张和海外殖民掠夺的推动,其工商业状况和经济水平在18世纪时仍落后于英国。而德国经济在16~17世纪时处于衰落状况,到18世纪下半期,德国西南部的莱茵区和萨克森的资本主义工场也有广泛进展,但由于封建统治和国家不统一,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发展进程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二)18~20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与欧洲近现代经济的形成与扩散

产业革命是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产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80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而得到了进一步扩散,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英国约在19世纪60年代前完成了产业革命,法、德、沙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完成了产业革命。 这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工业生产布局由分散趋向集中,生产的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迅速完成。

工业革命的完成及其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为19世纪及以后欧洲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英国为例:1850~1870年间,棉纺织厂从1 932家增加到2 483家、煤产量由5 000万t增加到11 200万t,生铁由229万t增加到597万t,钢和铁的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2 350万英镑,铁路长度从4 646英里增加到13 562英里,造船业也飞速前进,海外投资从2亿英镑增至14亿英镑。到187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为32%,居第一位。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农场、农业技术和单产都有长足的进步。同期,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业也迅猛发展。

到19世纪末期,新的欧洲经济进展不平衡状况越来越突出:英国前进速度放慢,法国轻重工业的不平衡以及德国工业在19世纪50~60年代高涨、70年代跳跃式发展,使得德国在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欧洲的头号工业强国。

进入第五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