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欧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欧洲人文地理概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英国在战争中丧失了70%的船只,失去了保持250年的海运垄断地位,1913~1918年间的出口贸易量减少了1/2,欠下美国9亿美元债务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还把欧洲、拉美、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优势让给了美国、日本;德国因为进入战争经济和遭受战争的打击,其资源缺乏、进出口急剧萎缩、生活品不足、通货膨胀、债务沉重;法国和沙俄的经济也遭受重大打击而急剧衰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经历了动荡恢复时期、稳定发展时期和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其中1929~1933年的那场源自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933年同1929年相比: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5%,而且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因此这个时期中增长缓慢、危机深刻持久(20年间发生了3次世界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欧洲在世界经济中垄断地位的丧失。

四、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迄今,欧洲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欧洲保持了战后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地位。战后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战后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两大经济集团并存发展

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ies-EC)简称“欧共体”,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组建的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欧共体是在“欧洲煤钢共同体”(也称欧洲煤钢联营,法、西德、意、荷、比、卢诸国于1951.4月在巴黎签约、1952.7月生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也称欧洲原子能联营,上述6国1957年在罗马签约,1958年生效)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即共同市场,EEC,上述6国1957年在罗马签约,1958年生效)的基础上,6国于1965年4月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3者合并为单一的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EC)。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但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欧共体成立以来,主要在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建立总预算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开展司法、内政合作、实施共同的外交安全政策、建立政治联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计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截至1990年,欧共体共有成员12个(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总面积236.3万km2,人口3.42亿(均包含东德在内),1989年12国GDP值48 538.8亿美元,人均GDP约14200美元;外贸总额23 104.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的37.6%。 欧共体为推动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整体经济实力已经可以同美国相比肩,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高级形式——欧洲联盟发展的基础。

经济互助委员会(The Council of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MEA)简称经互会,是一个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跨欧、亚、拉美地区的国家经济政治联盟。

“经互会”由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苏联、波兰、匈牙利6国于1949年1月成立,1991年6月解体,解体时共有包括上述6国和蒙古、古巴、越南在内的9个正式成员(民主德国因1990年10月两德统一而停止成员国身份)。

经互会以“通过联合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力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科技合作、交流经验等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福利”为宗旨。

经互会在战后欧洲经济中的影响是重要的:经互会成员国总面积达2 540万km2,总人口达4.46亿,GDP值占欧洲的1/3左右。

(二)欧洲五大地理区的经济发展特征

1.北欧

北欧地广人稀,战前经济比较落后,战后经济繁荣、稳定,如今已成为欧洲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福利水平最高的地区。北欧各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人文优势发展重点产业部门,形成了发达的水电、冶金、化学、优质钢、特殊钢、机械工业、造船工业、新技术工业、森林工业和食品工业等支柱工业部门。北欧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高,畜牧业是主要的农业部门,渔业重要。人口、城市和工农业集中分布于南部,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

2.西欧

西欧是近现代以来率先起步、工业化最早、老牌殖民宗主国集中之地,也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西欧地窄人稠,战后经济以中低速度扩展,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外贸重要,具有众多世界意义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西欧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多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势的经济性资源。工农业生产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欧大陆沿海、沿河和不列颠群岛南部及其沿海。从英国的利物浦向东到欧洲大陆上的巴黎、荷比卢地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区。

3.中欧

中欧资本主义起步较晚,19世纪后期以来进展较快。现在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大多以煤炭资源的开发作为工业基础;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或两者并重;工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或沿河地带。德国西部主要工业中心和城市是西欧工业带的组成部分,那里第三产业发达,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中欧东、西部原社会主义国家与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明显。德国现在和可见的将来都是中欧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4.南欧

南欧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萌发早但进展较慢,战后以来一度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快了经济前进的步伐,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新兴工业崛起快,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园艺业、地中海果品业地位突出。意大利和西班牙是经济大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希腊和葡萄牙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也存在着诸如阿尔巴尼亚、马其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国家。

5.东欧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地区(国家)分布不平衡。政治地图和经济体制变化大,民族因素影响深。各国经济政治联系紧密,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比较发达,90年代以来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但是经济恢复的潜力大。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落后,农业重要,但发展滞后,结构是种植业畜牧业并重。俄罗斯是东欧也将是世界潜在的经济政治大国。东欧的工农业、城市和人口比较集中分布于中南部地区。从波兰中部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东欧工业带是欧洲传统工业地带的一部分。

进入第六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