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欧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欧洲主要国家


俄罗斯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矿产、水能、森林等资源尤为突出。

矿产资源中煤、铁、石油、天然气、钾盐、锰、铜、铅、锌等矿藏储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资源的地质储量在6万亿t以上,探明储量约2 000亿t。主要煤田有库兹巴斯、伯朝拉、坎斯克—阿钦斯克、莫斯科附近煤田和南雅库特煤田(图7.3.9)。

俄罗斯铁矿资源相当丰富,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此外,乌拉尔地区的卡奇卡纳尔、西西伯利亚南部的新库兹涅茨克地区及其东部的阿巴坎地区、东西伯利亚安加拉河流域的热列兹诺多罗日内地区也都有丰富的矿藏。科拉半岛和卡累利地区蕴藏有铁、镍、云母、霞石和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 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在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科米自治共和国、萨哈林岛等。北冰洋沿岸及其大陆架是油气资源前景非常好的地区。 俄罗斯水能资源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西西伯利亚各大河中上游流经高原山地,落差大,水能资源特别丰富,建有大型水电站。叶尼塞河建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装机容量600万kW,安加拉河建有勃腊次克水电站,装机容量450万kW。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水能资源虽不如西伯利亚各大河,但开发利用比较充分,伏尔加河有古比雪夫水电站,装机容量230万kW,伏尔加格勒水电站,装机容量256万kW。

图7.3.9 俄罗斯矿产资源

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远东和东欧北部。森林以落叶松、松、红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林为主。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俄罗斯强大的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相当多的矿物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也由于这个国家领土过于广大,开发自然资源所需要克服的恶劣自然条件的成本和克服遥远运输距离的成本高昂。但是还应该看到,正是这种不利的条件使俄罗斯保存了巨大的资源潜力。

(二)世界大国的形成与实力变化

公元9世纪后半期,居住在欧洲东部的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结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它的范围大体在普斯科夫以东,木罗姆以西,南起基辅,北至拉多加湖,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内陆国。11世纪,基辅罗斯分裂为莫斯科公国、基辅公国、诺夫哥罗德等十几个小公国。13世纪,诸公国被蒙古鞑靼人征服,受金帐汗国统治达240余年。从14世纪起,莫斯科公国开始兼并其他公国。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征服周围各公国,第一次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出现在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之间。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始称“沙皇”,并开始向外扩张,历经300多年的侵略战争,在西部,先后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南部,侵吞了高加索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以及克里米亚;在东部,攫取了西伯利亚和中亚。 沙俄从17世纪中叶起,不断对中国进行侵略扩张。1858年,沙俄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km2的土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km2土地由中俄共管变为沙俄所独有。1864年通过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强行割占中国西北44多万km2的领土。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了我国的伊犁,盘踞十年之久,并在《中俄伊犁条约》中玩弄强权,又割占7万km2的中国土地。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沙俄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依约、违约和无约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km2的领土。

在整个沙皇统治的370年中,俄国面积由280万km2扩大到2280万km2,增加了7倍多。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17年2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推翻了沙皇。由于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的背叛,成立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1917年11月7日,在列宁领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初加入这个联盟的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其后外高加索的三个国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中亚的五个国家(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也以共和国的形式加入苏联,1940年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今摩尔多瓦)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加入苏联。这样苏联便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苏联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国家充分调动国内资源和有计划的配置,使工农业的电气化、化学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优先发展为巩固国防和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所必须的冶金、化工、航空航天、工业机械、电子等工业部门,燃料动力、交通运输等公共服务部门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文化艺术、教育和科学研究走上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政府巨额的社会福利保障支出作用下,居民生活安定且水平比较高。20世纪80年代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9年苏联工业产值约占世界的1/5,相当于美国的80%,农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85%。铁、钢、石油、焦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电力机车、水泥、钢筋混凝土构件、锯材、化肥、冰箱、毛织品、靴鞋、动物油、砂糖等工业产品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引导下国家经济的迅速成长毕竟只是特定国情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包括特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的优越性必须不断地通过改革来实现。战后的冷战态势和苏联在冷战中的地位没有给苏联进行体制改革的机会,苏联只能选择坚持已经日益显现出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这条道路。当它的老一代政治领导人退出政治舞台以后,多年来积淀的矛盾开始激化,包括民族矛盾在内的社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以致于滑落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自1990年3月起,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除了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外,其余的均先后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社会动荡,政局剧变,导致经济急剧滑坡。1990年俄经济生产出现负增长,1991年又大幅度下降,1992年同1991年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9%,国民收入下降20%,石油生产下降15%,农业生产下降8%,消费品生产下降155%。

进入第十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