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 非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一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土运河与亚洲分界。非洲大陆南北全长8 100km,南起南非的厄加勒斯角(东经20°02′,南纬34°51′),北抵突尼斯境内的本•塞卡角(吉兰角)(东经9°50′、北纬37°21′),东西全长7 500km;东自索马里的哈丰角(东经51°24′、北纬10°27′),西至塞内加尔的佛得角(西经17°33′、北纬14°45′)。赤道大体上横贯大陆中部。非洲的范围,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斯克林群岛等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等,总面积达3 031.2万km2,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大陆的轮廓像是由一个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一个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北宽南窄。海岸线平直,半岛和海湾很少,大陆海岸的线性表现非常强烈,给人一种径直、整齐的印象;整个大陆呈现完整的块状,不像亚洲那样分枝歧出,更不像欧洲那样支离破碎。简单的大陆轮廓,使其缺少天然良港,对非洲内外联系具有不利影响。
。(一)古老的高原大陆
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澳大利亚、印度、南美洲、南极洲相继同非洲分离,中上新世红海裂谷出现,现代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非洲大陆主体以极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础,古老岩层有广泛出露,这些古老岩层在太古代经过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已全部夷平,形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自古生代以来,它的地质发展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有些地区一直处于陆区(地盾),有些地区曾有整体的沉降,出现海侵,在古老的基底上,有后期的岩层沉积。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使非洲南端的开普山脉、西北部大阿特拉斯山脉褶皱成山。进入新生代,几乎整个非洲,尤其是东部、南部都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出现大幅度隆起。东非发生激烈而广泛的断裂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了东非裂谷带。进入第四纪,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在减弱,局部地区仍在持续进行,大陆东部边缘地区一些火山现代还有活动,地震也常有发生。
非洲大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750m。海拔200~2 000m的台地和高原占全洲面积的86.6%,海拔2 000m以上的山地占3.7%,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只占9.7%,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因此有“高原大陆”之称。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部分:西北半部被称为低非洲,多为平均海拔500m以下的低高原和台地,有尼罗河上游盆地、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等;东南半部被称为高非洲,多为平均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原,有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2 000m以上,被称为“非洲屋脊”)、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非洲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 895m,是非洲的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河口,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全长7 000km,约等于赤道的六分之一,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裂谷带一般宽几十㎞到300km,深达1 000~2 000m,形成一系列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m,为非洲陆地最低点。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非洲与地球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在自然带结构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陆这一特点所决定的。
(二)干燥的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总面积的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索马里北部的柏培拉(亚丁湾南岸)极端最高气温达63℃,为世界极端最高气温记录。非洲只有南北两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平均气温低于20℃,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与热带山地气候。非洲热带气候面积之广大,是世界其他大洲无法相比的,因而有世界唯一的“热带大陆”之称。
非洲广袤的北部地区终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之下,又受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的影响,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干旱区。非洲大陆除赤道附近以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量较多外,全洲1/2以上地区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1/3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50mm。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位于阿特拉斯山地和地中海以南,约地处北纬14°以北,西起大西洋沿岸,东到红海之滨。东西长达5 600km,南北距离约1 600km,面积达945万km2,约占全洲总面积的32%,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比大洋洲的面积还要大。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也是著名的荒漠地带,规模较小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有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沙漠和索马里沙漠等。作为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非洲又有“干旱大陆”之称。但是非洲也有降雨量充沛的地方,赤道附近年降雨量一般在2 000mm左右,有的地方如喀麦隆火山西南坡甚至超过10 000mm,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区之一。因此,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是非洲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
非洲气候类型大致呈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以赤道为对称轴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十分明显。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这是因为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各地区海拔差异不大,缺少庞大巍峨的高原和绵长峻拔的山脉来充当气候上的分界线或干扰气候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当然,赤道中贯,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的自然条件也是其对称的气候带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