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 美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1)跨国公司同它的国外子公司或附属单位之间进行的跨国界贸易——亦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重要性上升。1998年,美国与本国跨国公司相关的贸易额占全美出口贸易额的64%,占美国进口贸易额的39%。这些交易的40%以上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2)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1998年和1999年服务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5%。(3)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呈上升趋势。1995年,产品出口最大的10个产业为:电机、汽车、办公和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交通设备、普通机床和设备、特殊行业的专业机器、发电机和设备、电信和影视设备、专业科学与控制仪器等。1989~1995年,它们的出口年均增长近10%,高于所有制造业产品出口的平均增长率(8%)。这些产品在美国制成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1989年的63%上升到1995年的67%。在所有制成品出口中,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首屈一指,1992~1999年,年均增长达13.8%。(4)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在1988~1999年间,美国对亚太国家(除日本以外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出口从510亿美元增加到1 299亿美元,年均增长达8.9%。美国对亚太国家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比重从16%提高到19%。

6.对外投资

近10年来,美国在对外投资方面有较快的增长,在世界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投资结构及美国国际投资地位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证券投资在美国对外投资中明显加强。1990~1999年,美国对外国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的累计投资额从3 423亿美元增加到25 834亿美元,年均增长25%以上,大大超过80年代18%的年均增长率。90年代对外证券投资增长率和绝对值都超过了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对外证券投资的剧增,一方面表明金融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另一方面反映了近年来美国金融机构特别是许多投资性基金,如对冲基金等大量流向国外,尤其是流入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基金的大进大出,诱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与美国的对外证券投资大增有密切关系。

(2)对外直接投资出现新变化。一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投资额居世界之首。在1990~1999年间,其对外直接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1.7%,达1 385亿美元。美国不仅投资额居世界之首,而且所占比重也是最大的。二是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1999年,美国在欧洲直接投资累计额为5 818亿美元,占投资累计总额的51.4%。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累计占总投资累计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33%(与1980年比重一样)降到1999年的32%。但对拉美国家和亚太地区的投资增长较快。如在1985~1999年间,年均增长分别达15.6%和15.8%,高于同期美国对欧洲12%的投资年均增长率。三是投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如1970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3/4以上的投资集中在石油业和制造业。到1999年,其对服务业的投资占累计投资总额约55%(1980年为36%),而对石油业和制造业投资的比重降到约37%(1980年约63%)。在服务业投资中,美国跨国公司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增长最显著,到1999年对金融和保险业的投资额为4 360亿美元,超过了对制造业的累计投资额。从地区的产业分布看,美国对欧洲、对拉美和亚太地区投资的重点放在了服务业,这部分投资占所有投资总额的近50%或以上;而对加拿大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上;对非洲的投资则主要集中在石油业上。四是跨国并购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乃至世界都出现了企业兼并高潮,跨国兼并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而美国企业跨国并购是全球最多的。1998年,美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资金为1 374亿美元,1999年为1 124亿美元。同时,美国企业也是其他发达国家并购的主要对象。

四、城市经济地域体系

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出美国的区域开发与城市的建立是同步进行的,而且也是自东向西依次推进,最后遍及北美大陆本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特征,并最终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地域体系。

(一) 上个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

进入20世以后,随着美国铁路建设高峰期的到来,国内市场联系渠道通达,一方面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更强;另一方面20年代的美国城市形成了大的地区性分工。当时的美国区域经济可粗略分为两类地区:西部和南部提供小麦、棉花、木材、铜及百余种工业原料;东北部和中西部数量众多的专业化城市将这些原料转化为制成品。从新英格兰的梅里马克河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这些专业化城市构成了美国制造业带:从缅因州的沃特维尔向西到明尼亚波利斯市,再向南到圣路易斯,之后经路易斯维尔、辛辛那提、巴尔的摩回到大西洋沿岸。这一地区的地理面积不到美国的10%,但在20年代其制造业就业人数和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

在这个工业布局心脏地带的所有城市中,纽约是无可争议的首府。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规模在当时世界大城市中仅次于伦敦。最重要的是,纽约是全国经济的“神经中枢”。这里有主要的股票交易所、最大的银行、收费最高的律师事务所、数量最多的出版社和最受欢迎的广告公司。

此外,从1920年美国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以来,大都市区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并居于主导地位。同大都市区,尤其是大型大都市区的发展相联系,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或称巨大城市带),它是由数千英里高速公路联接的绵连不断的数个大都市复合体。

最先成型的如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沿大西洋沿岸跨越10个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它以芝加哥为中心,东起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西达圣路易斯,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呈半月形。它们分别构成了美国“经济地理的纵轴”和“横轴”(见图9.2.2)。

(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

同20年代大都市区的兴起同步产生的是美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从二战到冷战期间,巨额的国防和军事开支被分配到西部和南部,再经60年代高科技革命的刺激,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而传统工业中心——中西部和东北部却处于衰退的困扰之中,被冠以“冰雪带”。

二战以来,在东北部,中西部面临经济衰退、工厂倒闭之时,西部和南部却在人口、工业和投资等方面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西部和南部的这种巨大变化在美国被泛称为“阳光带”的崛起。

但是,对于“阳光带”的概念,应慎重使用。所谓“阳光带”泛指美国本土北纬370以南的地带,以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而闻名。确切地说,新崛起的地区主要可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南部两大部分。如果把东南部和西南部加以比较,则西南部所占比重偏大。如70年代人口增长最快的10个州,只有佛罗里达一个州在东南部,其余均在西南部。在西南部,又以加利福尼亚为最。80年代,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加州。另外,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佛罗里达在“阳光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称三大州。

进入第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