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 美洲>>电子教案>>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南美洲


一、地区总论

(一)20世纪末南美各国的经济改革

1.外资政策的调整及存在的问题

1982年南美国家曾经爆发了举世瞩目的债务危机,此后又爆发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南美国家一方面同国际金融机构、西方发达国家谈判解决债务问题,另一方面对经济结构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使国际资本重新流入这一地区。

南美国家外资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外资的投资领域。在巴西,为了向外资开放电讯、矿业、管道煤气和运输部门以及部分开放石油部门,立法机关甚至修改了宪法。在阿根廷,除了大众媒体外,几乎所有部门都对外开放。外资既可以采用债务与股权互换的方式,也可以国防工业和核工业部门中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投标方式,参与私有化或购买夕阳工业中的企业。在厄瓜多尔,尽管在渔业、国内航空运输和一些战略部门中仍有特殊规定,但除了国防工业外,几乎所有部门都对外资开放。在秘鲁,几乎所有部门都对外资开放。(2)简化外资审批手续。在巴西,除了少数战略部门外,政府对进入其他部门的外资审批与对民族资本的审批基本上是一视同仁。在阿根廷,外资不必取得政府的批准就可以进入许多领域,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注册。另外,对外资在购买民族工业企业股权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也被取消。在秘鲁,外资可获得自动批准的待遇。在哥伦比亚,外资不必获得政府的批准就可进入大多数投资领域。在委内瑞拉,也直接免除了审批外资的规定。(3)向外资提供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减免。二是国民待遇。此外,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刺激性措施。例如智利明确规定,中小规模的外资企业可获得国家开发贷款。巴西联邦政府也表示,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必要的优惠措施。(4)放宽对外资利润汇出的限制。在智利,对外资利润汇出的限制不仅取消,而且投资者可以从商业银行购买汇出利润所需要的外汇。在阿根延,基本不存在外汇管制,任何企业或个人都可按照1:1的汇率购买美元。此外,对外资利润汇出不征税;但是,对非居民获得的利息、专利费和技术援助费则必须缴纳所得税(税率为30%)。在巴西,虽然政府对利润汇出有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些限制措施也正在被逐步取消。在委内瑞拉等国,外国投资者只要在分享利润和纳税等方面满足要求,便可自由汇出利润。

结果,进入90年代以来,流入南美国家的国际资本发生了一定变化,突出表现在:贷款在国际资本中的比重下降,南美国家新增的外债占其流入的外国资本中的比重由50%下降到30%以下;证券投资异军突起,占流入南美国家国际资本的一半左右;直接投资比重上升;外资渠道发生变化,80年代后期欧盟国家在南美外资中的领先地位,到90年代被美国超过,当今,美国在全世界直接投资的2/3集中在拉美地区。

但是,巨额外资流入也在这些国家产生了以下问题:本国货币升值、利率居高不下、经常项目逆差、外资利用风险加大等。

2.金融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金融改革之前,南美国有金融体系基本沿袭了发达国家金融制度的二级模式,即主要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开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又具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职能过大,大大超过了一般货币管理当局的职能范围,政府在其正常职能外又赋予其他各种职能,如负责银行的监督和管理,承担其他金融机构的一切损失,被当作优先向发展部门和项目提供资金的渠道以及赤字性融资工具等。中央银行为了履行上述职能,便要控制利率浮动、规定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供优惠信贷。中央银行的职能由于受政府指令控制而缺乏独立性,其结果是,这些国家出现金融压抑。

因此,80年代以来,南美国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金融改革:(1)取消利率管制,不再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利率;(2)取消或减少强制性的信贷配给项目,除了巴拉圭外,其他南美国家都已经做到这一点;(3)降低了存款准备金要求,将存款准备金降低至金融谨慎监督要求的水平上;(4)颁布中央银行法,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5)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南美主要国家先后实行了银行私有化;(6)为了提高金融部门的经营效益并加强竞争,银行部门对外资开放。

但是,自90年代以来,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南美国家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银行危机和金融动荡,银行的坏账和倒闭数目增加,货币贬值、利率上涨、股市暴跌。虽然各国危机和动荡的程度不同,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金融改革和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同时,没有加强金融监管,致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加。而结构改革则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平衡,并导致国内政治和社会动荡。

3.贸易制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二战以来,为了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南美国家普遍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政策,长期实行内向经济发展战略。即使一些国家自70年代后将鼓励出口与进口替代政策相结合,国家也仍然对进出口贸易实行严格控制。这些做法产生的后果是:本国工业在缺乏外来竞争的情况下,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率低,导致本国国际竞争力低下;出口产品的附价值低,使得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加;国家为鼓励出口所实行的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造成政府负担过重。这些因素最终在80年代初导致南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南美国家于8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进行二战后最深刻最广泛的外贸制度改革。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本国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偿还外债;另一方面,不再对进口进行过度保护。通过对外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抑制通货膨胀,刺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的现代化进展。归纳起来,各国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在单方面的贸易改革方面。以智利为首的大多数南美国家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实行关税化,将关税作为主要的调节进口的手段,降低国家对本国企业和市场的保护程度,在对外开放市场的同时,注重保护国内支柱产业或新建工业;

进入第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