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 美洲>>电子教案>>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南美洲


巴西河流众多,主要属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三大水系。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径流量均居世界第一,它以每年3 800亿m3的流量注入大西洋,占世界河流总流量的1/9。亚马孙河航运便利,吃水4m深的海轮可以上溯到秘鲁的伊基托斯。第二大河流圣弗朗西斯科河自巴西高原东南部流向东北干旱地区,不仅灌溉农田,还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巴拉那河上游流经巴西高原南部,急流瀑布很多,所蕴藏水能资源极为可观。全国发电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巴拉那河水系。

3.热带雨林广布,环境效益突出。亚马孙平原发育了世界最繁茂的热带雨林,形成280万km2的莽莽林海。雨林中树林繁杂,不仅生长着经济价值很高的各种木材,而且对全球环境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肺”和“物种基因库”。据生物学家估算,全世界生物共有500万~1000万种,而巴西的亚马孙地区就达100多万种。全世界已知植物种类有1/4在巴西均能找到,且巴西独有的植物有1.2万种。在亚马孙丛林中大约有1.5万多种动物,其中8000多种为巴西独有。但巴西政府曾大力鼓励移民到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后来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44.44万km2的森林遭到破坏。

热带雨林在全球碳循环中作为碳汇和氧源的作用和它含有的丰富物种可以认为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热带森林砍伐必须被视作全球性问题。考虑到各方利益,寻求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也许停止砍伐的最重要保障是使生活在雨林地区和附近的人民能分享到一部分雨林的实际价值。因此,保护雨林的国际性措施必须包括给予雨林所在国一些形式的补偿。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多个国际组织和团体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共商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大计。巴西后来也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措施控制该地区的扩张,并禁止出口原木。同时对亚马孙森林进行卫星监控,成立了由巴西、欧共体、美国和其他10多个国家组成的巴西热带雨林保护计划署。

(二)经济改革成就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巴西经济特点是债务危机、高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被称为“失去的10年”。进入90年代后,新政府对巴西经济发展战略作了调整,结束了实行多年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施经济对外开放。特别是1994年政府制定了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雷亚尔计划,雷亚尔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平衡联邦财政收支、消灭财政赤字、稳定货币和启用新货币雷亚尔。该计划实施以来,巴西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观。

(1)总体经济平稳增长。1994~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介于3%~5.8%;不过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8~1999年经济增长率降为零,进入2000年经济复苏强劲。

(2)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多年来高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巴西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1994年实施雷亚尔计划后,通货膨胀率由1994年的3 630%猛降到1995年的210%,以及1997年的6.1%,表明雷亚尔计划的目的已基本达到。

(3)外资大量涌入,外资结构得到改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由于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特别是实施雷亚尔计划使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经济稳定,巴西的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国内外投资热兴起。据巴西中央银行的统计数据,1996年外国在巴西的直接投资总额达90亿美元。虽然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也出现资金外流和外汇流失的问题。但进入2000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国际资本又重返巴西市场。2000年1~6月,巴西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已达126.58亿美元。美国是巴西的第一大投资国,其次是德国。另外,英、法、日和韩国等均试图利用巴西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幅度地增加投资。外资大量涌入的原因除了上述经济稳定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巴西实行的高利率政策。受高利率的吸引,中、短期外资纷纷涌入巴西。为此巴西政府颁布了限制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入的政策,这对外资结构的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外资大量涌入的结果之一就是国际货币储备的大幅度增加。

与此同时,巴西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1)财政赤字仍然严重。1996~1997年财政预算经常项目的赤字占GDP的6%左右,1999年升为9%。(2)利率高企,内外债增加。1998年8月公布的数字显示,巴西内债总额已达2 950亿美元。1995年外债总额1 293亿美元,1997年增加到1 888亿美元,外债还本付息率达23.7%。(3)出口不景气,外贸逆差较大。1997年巴西商品和劳务逆差达210亿美元。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1.工矿业

巴西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居拉美首位。钢铁、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力、制鞋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信息、军工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钢铁工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工业和日用品生产不仅对工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振兴工业,提高巴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0年巴西政府开始实施以开放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政策。随着90年代以来贸易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南美共同市场的建立,巴西工业正经历着结构性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企业合并、收购和私有化。目前,巴西在钢铁、铁路、石化等领域的私有化已基本完成,在港口、电讯、电力等部门的私有化正在进行中。

(1)采矿业

巴西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从铁矿、锰矿、铝土矿等工业基础原料,黄金、金刚石等贵金属,一直到核工业原料铀矿以及尖端技术工业所需要的稀土类矿物应有尽有,被誉为“世界矿物资源宝库”,但石油、煤炭等矿物资源欠缺。

目前,采矿业产值约1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左右。金属矿、能源矿和非金属矿产值各占37%、34%和29%。矿产品出口额在90年代初达30多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近10%。尽管如此,矿产品贸易却呈赤字,主要是因为矿物能源不能自给。外资广泛参与是巴西采矿业的一大特征,外资企业占采矿业产值一半以上,这一比例由于矿业的民营化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采矿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约占采矿业产值的一半。铁矿石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巴西高原东南部的“铁四角”地带和帕拉州的卡拉雅斯山区。铝土矿主要集中于帕拉州。石油、天然气集中产于东部大陆架。

(2)制造业

电力工业。巴西矿物燃料少,而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可利用的水力发电潜能约为2亿KW,因此,水电在电力构成中占绝对优势(90%以上)。水力资源多集中于高原和平原的交界处,位于巴西和巴拉圭交界处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在中国三峡水电站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最大水电站。目前巴西的水力资源只有1/5得到利用,开发潜力大,但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受保护生态环境和远离消费中心的限制。

进入第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