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文学->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问题一:“中世纪”在历史上的时间划分和在文学上的时间划分有何不同。

在欧洲历史上,有关“中世纪”的时间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结束了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发展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阶段,在欧洲史上称为“中世纪”。但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指的则是476年至14世纪这一阶段的文学,而14世纪以后,欧洲文学就进入到了资产阶级文学阶段即近代文学阶段。

问题二:城市文学的特点。

城市文学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不同,它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内容主要是对僧侣和封建主进行讽刺和揭露,因此最富有现实性,语言也极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像韵文故事和讽刺叙事诗都是新的体裁。城市文学作品都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内容一般都是讽刺性的,讽刺的对象是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特别是教士更是经常被嘲笑的对象。

问题三:《神曲》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神曲》的思想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它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诗中包含着不少神学和烦琐哲学的知识,有很多难解的象征和隐喻,神秘色彩浓厚。梦幻性、奇迹性、象征性和抽象性,都代表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作品中幻游三界(地狱、炼狱、天堂)的构思,就是宗教观点的直接表现。然而,另一方面,尽管存在这些问题,《神曲》尤其是其中的“地狱篇”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诗中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首先,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在批判封建社会的罪恶时,必然把矛头对准教会,在《地狱》篇里,但丁集中对教会的各种罪恶,对僧侣阶级的贪婪和腐败进行了愤怒的揭露。诗人对所痛恨的教皇进行了猛烈的鞭挞,愤怒地揭露了教皇对于世俗政权的野心,以及买卖圣职的罪行。

其次,在《神曲》中,但丁出自对意大利严重分裂的不满,对佛罗伦萨黑白两党的分裂与斗争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第三,在《神曲》里,但丁对那些横行霸道的豪强贵族、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伙世俗的压迫者和剥削者,同僧侣阶级一起,是造成国家灾难的罪人。此外,但丁也没有放过新兴资产阶级的罪恶,他特别对贪婪成性、重利盘剥的高利贷者进行了揭露。

第四,《神曲》批判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歌颂了文化知识和人的才能智慧。但丁把维吉尔奉为导师,称他是“智慧的海洋”;对攸里西斯(即俄底修斯)追求知识百折不挠的赞赏;诗人不但要求理智的解放,还要求感情的自由。

但是,但丁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的思想偏见,在他的世界观中仍占相当比重。这就决定了《神曲》的思想内容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

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思想局限在《神曲》中的体现。

但丁虽然歌颂现世生活,却又把它看作来世生活的准备;他虽然揭露贪婪腐败的教皇和僧侣,但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对神学也是看重的。他推崇古典文化,但又把古典文化的伟大代表作为异教徒放在第一圈的候判所里,又将他所赞赏的攸里西斯、所同情的情侣等置于地狱之中,却把那些宗教界人物置于天堂。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义愤填膺地谴责封建国王的罪行,但在他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他为亨利七世在天堂里预留了一个光荣的位置,表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弱小是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上述这些都表现了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所具有的神学世界观与作为新时代的第一个诗人的人文主义世界观之间的矛盾。

问题四:《神曲》的艺术特点。

首先,《神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地狱》篇里的形象,不是阴暗的幽灵,而是一些丰富多姿、有血有肉的人。

其次,《神曲》的结构巧妙而严整。全诗分为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而且每部33篇,加上序诗共100篇。各部的诗行大致相等,看起来匀称、工整。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这种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是建立在数字3和10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的意义上的。

第三,《神曲》是用意大利语写成,打破了正统文学用拉丁语写作的传统,首创有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文学作品,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

下面进入拓展学习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