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罪与罚》对于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困境的描写,已经成为典范,被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这里充斥着贫困、肮脏、罪恶。作家以高度写实的手法,详细描写了贫困大学生的狭小如棺材一般的公寓,下等酒馆的破败,穷人饥寒交迫的生活景象,等等,这些场景与繁华富庶的彼得堡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俄国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更突出了穷人悲惨的生存状态。
整部作品围绕着主人公拉斯科尼柯夫的形象展开。
这是一个深受社会损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宽恕和解、在受苦中赎罪而得到灵魂净化”的典型形象。
拉斯科尼柯夫杀人行为和杀人后灵魂的救赎是这个形象塑造的重要步骤。首先,贫困生活的困扰是拉斯科尼柯夫犯罪的首要动机。作品通过拉斯科尼柯夫和马尔美拉道夫两家人的困苦生活反映了俄罗斯穷人的悲惨际遇。而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这些颠沛无告的穷人外,还有那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实际上最卑鄙的人物。
其次,拉斯科尼柯夫在对现实观察、思索过程中形成了他的“犯罪”理论,并加以实践。这是他犯罪的另一动机。
拉斯科尼柯夫把所有人分成“平凡”和“不平凡”两类,认为平凡的人活在世上必须俯首帖耳、任人宰割;而不平凡的人则有权做各种违法的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甚至可以踏过尸体和血泊,随意屠杀别人。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不过是他对理论的一种实践,以此验证自己是否属于强者,是否具有“非常人”的权利,能否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主人。
第三,拉斯科尼柯夫的理论与实践最终遭到破产。他的理论在他那贫苦的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本质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性中无法找到依据。犯罪后的愧疚自责与内心煎熬表明他“平凡人”的自我的复活。当他的精神被负罪感重压处于崩溃的边缘时,索妮娅用基督精神回答了他的“怎么办”的问题。
第四,通过拉斯科尼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出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依恋。拉斯科尼柯夫的皈依基督是向“上帝”式人的皈依,追求的文化内质是人道原则、人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