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知识讲解>>知识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本章的有关知识。下面由老师把你学过的知识要点归纳一下。

1.斯宾格勒20世纪德国历史哲学家,文化形态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为《西方的没落》。其主要史学思想为:文化是历史的主因和起源,是民族和国家的母体;世界历史就是各大文化自然生成、发展、衰亡的历史;文明是一种文化发展到最终阶段的产物,是文化走向成熟并行将没落的标志性表现;人类历史上存在的高级文化形态有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玛雅文化、西方文化,每一个文化体系都有自己的个性,但都遵循统一的文化生成衰亡法则,如四季更迭一样经历春、夏、秋、冬,逃脱不了生命体的生长消亡规则;世界上的高级文明已经死去了7个,现存的西方文化也注定要走向消亡。斯宾格勒以其独到的理论在20世纪上半叶建构起一种宏大的思辨历史哲学体系,但总体上讲,这些体系由于过于思辨玄想而渐受冷落,终被批判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体系所取代。

2.汤因比20世纪英国著名史学家,早年受过良好的古典学教育,成年后有过在名牌大学执教和供职于英国政府的复杂经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历史感悟能力和深切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使他能够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智者。其代表作有十二卷本《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等。其主要史学思想为文明形态论,即:历史研究的有效单位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层次的“文明”,世界上有多种文化或文明体,它们在存在时间上具有同时代性,在存在价值上具有等值性。通过卓有建树的理论贡献,汤因比在当代西方哲学界和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文明为框架对世界历史格局所做的卓有新意的划分及其考察人类历史演进的综合比较方法,在今天仍被以各种方式得到传承和借用。

3.《历史研究》: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代表作,其中体现了文明形态学派的主要观点:历史研究的有效单位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层次的 “文明”,世界上有多种文化或文明体,它们在存在时间上具有同时代性,在存在价值上具有等值性;人类历史上存在着26个文明圈以及5个停滞的文明;各文明圈确实各有特色,文明的交流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横向的交流,即不同的文明圈在同一时段互通有无、互相影响,另一种是纵向的交流,主要表现为“母体”文明与“子体”文明之间通过代际承接;文明圈的生成演变都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过程;文明起源自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挑战和该地区人类种群的成功应战,文明社会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渐走向其辉煌期;承认西方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但仍有复兴的希望,拯救西方文明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借助于宗教的力量其中包含着人类的友爱、理智、道德、责任和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的高尚情怀。书中对历史本体进行哲学思考,是思辨的历史哲学在近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尝试。

4.克罗齐:20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批判的历史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历史学的理论与历史》,因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闻名于世,其主要史学思想创见为:自然科学与历史学有着严格的区分;精神与历史的合一;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认识者,特定的历史认识者又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必定会受到他们所处的具体时空环境的影响,打下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当代史固然是直接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被称为非当代史的历史也是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根据历史是否与精神相联系,即历史认识是否蕴含着活生生的当代性的思想,可以区分真历史与假历史。这样,克罗齐便明确地赋予历史认识以主观化的色彩和时代性的特征。

5.柯林伍德: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考古学家,批判的历史哲学学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也从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目的入手来分析二者的区别。他认为,由于历史当事者的思想动机对于客观历史进程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认识者在历史认识过程中追问这些思想动机的重要性,就可以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为了能捕捉到历史行动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呢,“历史学家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如果不以移情式的体验来揣摩历史当事者所处的情境及其负责的思想波动,摘录和拼凑各种不同的权威们的证词而叙述一个所谓完整的故事,这样的历史学,被柯林伍德斥之为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继克罗齐之后,柯林伍德将历史认识中主观性因素的重要性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直接探索历史知识的本质特点,他们发掘出处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认识主体在历史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在认识论的基点上为历史学的自立寻找到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6.年鉴学派: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同英国的新社会史学派和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派共同推动了新史学运动,在当代西方史坛影响颇为深远。年鉴学派源于1929年创刊的《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要人物有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布罗代尔及勒高夫、勒胡瓦拉杜里等人。学派的史学思想复杂多样,但大体上讲,最著名的论断当属“总体史”观点,此外,该学派倡导跨学科研究,史学家们在史学编纂实践中所开拓出来的新领域、所采用的新方法对当代西方史学研究颇有启发。

7.布罗代尔:20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年鉴学派的领袖人物,新史学运动的主要旗手。1956年至1968年,布罗代尔任年鉴杂志主编,他还长期担任各种研究机构的要职。在这十余年里,年鉴学派加速了自身的学术活动组织化和制度化进程,并且还迅速融合了各种新兴的史学和社会科学流派。这十余年也是年鉴学派激流猛进、硕果不断并无可争议地确立了学界地位的十年。这十余年间,由老一代年鉴学派所开创的研究路线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布罗代尔对史学所进行的颇有力度的社会科学化改造深刻影响了年鉴学派研究路线的转向。其影响颇受世人关注,乃至于就一般情形而言,人们对年鉴学派的总体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布罗代尔一家之言的认识。布罗代尔最重要的作品当属他运用“长时段”理论而写成的长篇巨制《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8.“长时段”理论: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布罗代尔所提出的史学观念,主要反映于其长篇巨制《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之中,其基本内容为:人类的历史事件可以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历史事件;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就是一种“长时段”的历史,它们与人类朝夕相的、无所不在,却几乎静止不动;经济、国家、文明等社会层面的历史和人类种群的历史则以较缓慢的节奏在发展变化,这种历史运动的速度一般以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时段”为周期;事件的、个人的历史是“一种短促迅速和动荡的历史”,它以一种基于“短时段”的快节奏闪烁跳跃、瞬息万变。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长时段”和“中时段”的历史,“在历史的分析解释中,最后终于取得胜利的总是长节拍。” 由布罗代尔的“结构”定义和“长时段”理论出发,第二代年鉴学派实际上将第一代史家所提出的“总体史”构想在认识层面更深化了一步;此外,“长时段”理论还强化了史学的分析解释功能,促进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诞生。但是,该理论同时也助长了历史认识绝对化的倾向。

9.爱德华·汤普森:20世纪下半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运动的倡导者,英国新社会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他强调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普通人群体的历史,从他们的立场和处境来重新分析当时的社会变动,从这些人的历史地位及其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关系中来重构宏观的历史场景。汤普森坚持唯物史观的某些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念,强调“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种观点的史学意义与局限,当通过进一步的史学理论探究来予以检验。

10.米歇尔·福柯:20世纪法国思想家,其思想风格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在史学领域,他的研究选题多是正统的历史学家所忽视甚至是漠视的社会现象的边缘领域,如疾病、医疗、监狱、惩罚和性事,通过对这些被现代社会所深深遮蔽起来的事物的生成背景、生产过程、演变经历的分析,福柯所得出的结论是,现代社会已经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医院、监狱、工厂和学校等理性机器对人的个性和自由实施了十分严密、全面而又隐蔽的控制。这样,福柯深刻揭露了现代性的消极因素,揭穿了启蒙时代解放人类的空洞许诺,进而否定了历史发展进步的逻辑,由此也对现代主义的历史观念发起了猛烈冲击。

11.海登·怀特:20世纪美国文学批评家、历史哲学家,有学者称其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凭借自己纵贯文史哲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学术成果而跻身于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界前沿的。通过自己的代表作《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怀特探究了历史撰述者是如何使用语言工具将自己的意图贯彻于作品之中的。为此,怀特尝试着发现了隐藏在历史文本深处的被作者所程式化地使用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是客观历史存在所真实具有的,而是作者主观加工构造出来的。怀特对于历史作品主观性的强调,为实证主义者重新认识史学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当地史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