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知识讲解>>知识归纳


同学们已经学完了本章的有关知识。下面由老师把你学过的知识要点归纳一下。

1.新文化史新文化史得名于1987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召开的一次法国史学术讨论会,两年后会议的部分论文结集出版,定名为《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也同时为七十年代以后在西方史学中中出现的一股新的研究取向定下了名称,从此原本各家自云的诸如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学等名目都统一在其旗下。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是对既成的社会史、经济史和人口史的一种突然爆发的批判。相较于之前的研究取向,新文化史有两个方面特点,一是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2.·亨特林亨特是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女历史学家之一、杰出的法国大革命史专家与欧洲文化理论研究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代欧洲史尤金·韦伯讲座教授(1999—2013),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研究型教授。其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研究理念能做到不拘于时,不囿于常规,不断地推陈出新。她的多部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其专著与编著作品已有6本被译为中文。在兴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文化史,被誉为继50年代中西方史学“路标转换”,在这场重大史学理论运动中,林·亨特率先提出“新文化史”一次,为新文化史摇旗呐喊,她将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思维融入历史研究之中,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史实,完善了历史研究范式,奠定了新文化史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林·亨特是新文化史思潮中当之无愧的理论奠基人、思想先驱。

3.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出生于1928年,是蜚声当今国际史坛最为知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在中文世界,她的名字早已随着她的名著《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奴隶、电影、历史》、《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等书的陆续中译而为人熟知,更在近年来作为西方史学前沿的新文化史被引入的热潮中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她在20世纪70年代后对于推动西方史学发生“文化转向”,为新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从普林斯顿大学退休后,戴维斯在史学界仍十分活跃,仍有不断新著问世,学术地位更是德高望重。戴维斯的史学成就不仅仅局限于16世纪法国史研究和新文化史,还表现在影视史、妇女史等方面。

4.马丁·盖尔归来》:这部作品是微观史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戴维斯从一个微小的案例出发,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及其命运的分析,将读者带到了16世纪的法国乡村社会。在这一独特而微小的事件背后,是当时法国乃至西欧社会的大背景——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和异端信仰与天主教正统之间的对抗、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冲突、年轻一代与传统保守势力的矛盾,经济生活与土地制度的变革,属于农民的大众文化中的诸多仪式和习俗。

5.罗伯特·达恩顿美国新文化史家,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法国史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他通过对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几万封未公布的信件等档案的探析,独辟蹊径地向我们展示一部不同于以往认识的法国史,陆续写出《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屠猫记:法国文化史的钩沉》、《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阅读的未来》等著作,开创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路径——观念的社会史,并通过对书籍印刷的解读,开辟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的“书籍史”的研究领域,对20世纪晚期的西方史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化史家之一,达恩顿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6.微观史学一般来说,微观史学是指这样一种历史研究,从事这种研究的史学家,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涵盖辽阔地域、长时段和大量民众的宏观过程,而是注意个别的、具体的事实,一个或几个事实,或地方性事件。这种研究取得的结果往往是局部的,不可能推广到围绕某个被研究的事实的各种历史现象的所有层面。但它却有可能对整个背景提供某种补充的说明。也就是说,微观史学家的结论记录的或确定的虽只是一个局部现象,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却可以为深入研究整体结构提供帮助。总之,微观史学的特点并不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微小和分析规模的狭窄或带有地方性。

7.新全球史新全球史有着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人类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群体的互动中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它告诉我们,即使在1500年之前,欧、亚、非就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协商合作、求同存异、互利互惠是非常重要的交往方式,全球化不可能导致西方社会模式的划一,这是客观历史进程使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也应当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新全球史研究是大规模的互动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来揭示这些互动。其次,它是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既然世界史作为外国史在中国史学界已经约定俗成,我们不妨尊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这一概念,尊重其框架结构,让其沿着既定的道路发展,而把“全球史”定义为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新的学科分支,与“世界史”并存,这样两者都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全球史所探讨的是超越了民族、政治、地理或者文化等界限的历史进程,这些历史进程对跨地区、大州、半球甚至全球范围内各种事务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变迁、物种传播、传染病扩散、大规模移民、技术传播、帝国扩张的军事活动、跨文化贸易、各种思想观念传播以及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扩张。这些研究内容涉及人种、生物、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疾病等许多学科领域,因此,除历史学的实证主义方法之外,还更多地采用把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8.威廉·麦克尼尔:加拿大裔美国史学家,他在求学期间从事欧洲史的研究,后受到汤因比的影响,遂致力于世界史的研究和写作,而成为享誉世界的美国世界史学者。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主要从事西方文明史和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麦克尼尔是一个创造力旺盛和多产的学者,因其在“欧洲科学与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伊拉斯谟奖。他撰写和编著的作品达35部,还有数十篇不同领域的论文。其中《西方的兴起》和《瘟疫与人》堪称其代表作,前者体现了麦克尼尔强调不同文明间互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后者提出了人类社会组织及其运行中的“微寄生”和“巨寄生”现象。

9.西方中心论学术界认为“西方中心论”最早萌芽于基督教到中国传教之后,西方传教士以上帝拯救世界人民的心态自居,成了“西方中心论”的最初形态。“西方中心论”思想的正式形成,学界一般认为是从14世纪西方地理大发现开始,在西方对全世界征服过程中完成,总之,“西方中心论”的出现以西方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为基础。对“西方中心论”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存在明显的欧洲优越的价值取向,从西方角度出发,将西方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看成是世界共同的思想观念和模式,西方的取向即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前进方向。即以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来解释世界上一切文化或形态。

10.斯塔夫里阿诺斯L.S.斯塔夫里阿诺斯(1913—2004),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美国最杰出的世界史学者之一,也是全球史观的旗手之一,被称为世界史领域的奠基者、声名卓著的现代希腊问题和巴尔干问题专家。生前共出版18部著作,他从研究巴尔干半岛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转入全球史研究后推出《全球通史》、《远古以来人类生命线》和《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著作。他久负盛名的《全球通史》,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许多院校作为教材,也是在中国最具影响的全球史观历史学家之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倡导全球史观,提倡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含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的作用。

11.《全球通史》《全球通史》共分为八个部分,从时间上分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分别以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为三大格局;1500年以后西方文明一枝独秀世界史就成为白人的发家史,通过几百年的耕耘,把世界链接成一个整体,以此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和世界文明发展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即现代社会的影响。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着眼于全球,重点阐述那些对历史影响深远和促进历史发展的事件,这种全方位的思想被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全球史观”。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部代表作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流传至今,其对世界历史认识影响深远,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带来了全球性的声誉。

进入你问我答